闽南随笔:月饼、中秋与苏东坡
【题记】
《月饼、中秋与苏东坡》是70五月首创的题目,既有别于《大米,竹子与苏东坡》的淡乏,又区别于《包子,小站和容庵》的粗饱。窃以为:这是一篇洋溢着地道苏州风味的鲜香之作,透过70五月“爱在舌尖”的肉馅月饼,面对着银盘皎洁的明月,在苏东坡词曲的“弹唱”中,流露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情画意。而在我这俗人看来,中秋节吃月饼呀,就是世人们眼中那“天狗吃月亮”的“翻版”――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小时候曾听奶奶说起,那“吃月亮”的“天狗”名叫“哮天犬”,是“三目”天神杨戬的“法宝”。据说“哮天犬”先前的主人是“齐天大圣”,后来孙悟空“垂涎”于杨戬的“天鸡”,就用“哮天犬”换了二郎神的“天鸡”来解馋。以至“大闹天宫”时,败在了同有“七十二变”本领的杨戬手中,“关键时刻”是那“哮天犬”起到了决胜的作用。从此以后猴子猴孙们就对鸡有了“忌讳”和“警醒”,才有了后来“杀鸡儆猴”之说的流传,但受“教育”最多的往往是人。
在中秋节用番薯、芋头、月饼和烧鸡来祭月,是闽南人固有的风俗。这番薯(地瓜)、芋头寓含着“包金包银”、生活富足的祈愿。你看呀:“红皮黄心”的地瓜象征着“金”,“灰白相间”的芋子象征着“银”――这也只是人们的一种美好附会罢了。据老辈人讲,这吃番薯和芋头,原意是为了“出门讨挣”人对外的“结缘”,以及“避人嫌”和“免人妒”的意思。想想看:地瓜的“粘性”、“甜美”和“实在”是做人与结交的根本。而芋头,在闽南语中与“嫉妒”谐音,据说吃了它,就能免受他人的嫉妒和怨恨――挺不错的一种美好愿望。
再回头来说月饼和烧鸡,这做成月亮状的小圆饼和喷香的烧鸡,作为供品的另一层意思无非是在与“天狗”作“交易”中的“等换”,可是已经变成人的“猴”,再怎么“狡猾”也无法换回失去的“哮天犬”啦。退而求其次,那就请你别吃月亮,这甜美的月饼总比那轮明月好吃吧!于是有了月饼和拜月祭祀之后,“天狗”倒也消停了许多,起码是不会来“骚扰”人世间中秋佳节的“花圆月好”啦。
【拜月、博饼和“中秋反元”】
在闽南有句民谚:八月十五吃芋靡(芋子做的咸饭),一人关一间。意思跟 “八月十五,关门闩户”相近,是说过了中秋,天气逐渐变凉,不须再到户外聊天纳凉,睡觉时门窗也要关好,以免受凉生病。
“中秋”一词始见于《周礼》,但当时注重的依然像“清明”一样,只是一种节气称谓。从秦汉以来,才有了月神崇拜和天子祭月之说。到了汉末三国时期,兴起了一股中秋赏月、玩月之风。延续到隋唐盛极一时。一直到北宋太宗(公元976~997年)年间,始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
一开始,中秋节是古代一个十分庄重虔诚的祭月活动,后来仪式简化了,演变成了民间拜月、赏月、团圆的欢庆节俗。在闽南一带还保留有中秋节“拜月”和“祭祖”的民风,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把供品摆在香案上,“一家子”先拜月后祭祀祖先,然后才是赏月与欢庆的“中秋博饼”(玩累玩饿了,就用供品填肚,这一情景有句俗话注解得太经典啦:闹肚五月节,饱涨中秋夜)――据说这拜月的习俗跟“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有关。
一、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大意是讲远古时期,一位叫后羿的英雄,为了挽救被天上的十个太阳烤得无法生活的民众,历尽艰辛登上昆仑山顶,运足气力,拉开神弓,射下了九个太阳,被万民百姓拥戴为王。在娶了嫦娥为妻之后,为了求得长生不老药,后羿到昆仑山上访仙求道,幸遇王母娘娘,便求得一包可长生不老的药,据说服用之后即可升天位列仙班,后羿舍不得嫦娥,便交与她保管。有一次当后羿率众外出狩猎,他的徒弟蓬蒙趁机闯了进来,欲夺长生不老药。嫦娥一急吞下了仙药,立刻飘起升空,由于牵挂着后羿,便飞落离人间最近的月宫,成了嫦娥仙子。
后羿回来后,得知变故情由,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天天呼唤着妻子的名字,这年的八月十五,月亮格外皎洁光明,他隐约看见一个酷似嫦娥的身影在晃动着,急忙令人在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的爱妻嫦娥。百姓们获知嫦娥成仙的消息后,也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焚香来表达对这位善良的王后嫦娥的思念。演变到后来则是人们祈求吉祥平安,阖家团圆的拜月活动!(这多少有点世俗利己的“残忍”,也不想想人家自个还“天各一方”哪!这不是惹人“伤心”吗?)由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便流传开来。(史藉记载:从此后羿的“自暴自弃”和“不务正业”不但失去了百姓们的爱戴,而且被他的弟子,那位心术不正的蓬蒙乘机杀害,篡夺了王位)。
――这是民间完美版的《嫦娥奔月》,但和古籍记载的版本颇有出入。如《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后人注之:嫦娥,羿妻;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嫦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这是自私版的《嫦娥奔月》;《全上古文・灵宪》: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这是蟾蜍版的《嫦娥奔月》……
不论“事实”是怎样?夫妻分离,天地阻隔,总是像“牛郎织女”故事一样让人伤感牵挂,也才让世人更懂得珍惜拥有的团圆和幸福。唐朝诗人李商隐的《嫦娥》可谓说出了她的心声: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而毛泽东“有感而发”的抒情之作:寂寞嫦娥舒广袖,吴刚捧出桂花酒……
更是“一语道破天机”――这可能是现实版的《嫦娥私奔》,也许是后来“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故事的“成功”先例吧!当然大家都知道,吴刚是汉朝时期的一位醉心于仙道而又不专心修练的人,才被贬到月宫砍桂树的,根本挨不上。我这里只不过是借用而已,有可能是王刚或者李刚,并不是牵强附会。
二、中秋博饼
在闽南及台湾一带,有中秋节博状元饼(又简称卜饼)的习俗。关于这个风俗的来源有多种说法,最流行的是郑成功军营中的一种娱乐游戏。也有说法是和元朝末年的农民抗元起义有关的。演变到现在已经是闽南人欢庆中秋佳节的保留项目,据说厦门开始在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而泉州总是落在厦门之后,接着再发脑骚说自己是最正宗,其实不管是冠名哪个城市,这种习俗也惟闽南仅有的传统节庆项目。
以前社会风气比较古朴,总认为博饼带有“赌博”性质,不大推广。这几年生活富足,民风民俗全被“挖掘”了出来。而“卜饼”的程序说法并不统一,形式却大致一样的:一块大圆桌,一个大海碗,六粒骰仔和一整套大中小63个的中秋月饼,分为状元饼一个,大如碗状。往下依次类推,设榜眼、探花、进士、举人和秀才五款,当中秀才饼多达32个,小如铜钱(也有另加贡生、童生和白丁饼的)。大家围在一起,轮流投掷博彩,卜取各式月饼,跳出海碗的视为无效。规则如下:
秀才:投掷的6粒骰子中有1粒红“四”的,是中秀才,称为一秀,取走一个最小的月饼;举人:投掷的6粒骰子中有2粒红“四”的,是中举人,称为二举,取走一个第二小的月饼;
进士(含状元、榜眼、探花):投掷的6粒骰子中有3粒红“四”的,是进士身,称为三红,有资格进入状元的争夺;如果掷着4粒红“四”的叫“四进”,就称作了状元。但是状元还须“待定”,只有接下来,同桌的人没再有投出状元的为止。要是又有产生另一位状元的话,就比另两粒骰子的大小。若4粒红“四”顺带两个小“么”的,叫状元插金花,为最顶级,状元一般不易被夺走。
另外,如果投掷的6粒骰子是顺序的1~6,称为“六六大顺”,或者3粒同点,另3粒又其他的同点,叫做“对堂”,相当榜眼,可提取第二大的对堂月饼。连续5粒红“四”叫“五子登科”,相当于探花。另一种情况是投出的骰子全部相同的,称作“总抄”,可将未卜完的月饼全部“抄没”。要是这全部相同的骰子是红“四”就叫做“满堂红”,比状元插金花还大,整套月饼统统归其所有。
据说这是郑成功驻军厦门时,由部将洪旭等人设计的。后来收复台湾时,为了化解众部下的乡愁,才大力推广,让官兵在中秋节尽情戏玩。后来这套游戏规则逐渐地在台湾和闽南民间流传开来,保存至今。
三、反元起事
在闽南的中秋佳节,除了“人气最旺”的博饼游戏外,我还记得儿时热衷的玩“造塔仔”,我们用捡来的碎瓦一圈圈、一层层搭造,一般是叠成五层或七层,再贴上奶奶剪好的纸花彩条,各层内放着自己随意做的泥偶,塔内点燃灯烛。有的地方叫做“烧塔仔”,叠造的是不加装饰和层次的空心尖塔,内放柴草燃烧,火光透过塔仔小孔,忽闪忽闪的,小孩子高兴地围在一起,欢呼雀跃。据传,这“造塔仔”、“烧塔仔”和“博饼”的习俗,跟一段元末的“反元起事”有关。
在公元十三世纪,是蒙古人纵横天下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在中国建立的元朝,也是蒙古人统治中国的政权。为了实现民族统治,巩固大元政权。蒙古王朝将全国各民族分作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汉人(指北方的汉族及其他民族),第四等人是南人(特指南方的汉族和其他南越民族等)。特别是四等人的南人,各种待遇均是最为下等,不但不准有武器、不准练武、不准集会和实行“宵禁”(只有中秋节佳节这一天例外),而且在闽南一带连家家做饭的菜刀,也要三家合用一把(这个我曾经听奶奶和外婆讲过,口径出奇地相似),最为苛刻的是要每三家人合供一位蒙古兵士。
到了元朝末期,被逼得没有活路的人们就开始秘密组织反元行动,在一年的八月十五中秋,百姓们利用互送月饼之机,秘密联合起事,约定中秋节以博饼为名,用“烧塔仔”为信号,一起动手,三家合用一把菜刀,杀死一名供养的元兵。这就是留传至今的俗话所说的:“三家养一元,一夜杀完全”的事件起源,也和北方人所说的“八月十五杀鞑子”同出一辙,随后掀起的那场轰轰烈烈的大规模农民起义,终于推翻了元朝残暴的统治时代。
在闽南泉州的许多古老街巷中,一些历史的遗迹随处可见,即使到了“大浪淘沙”后的今天,依然保留了下来。比如唐宋时期的驿馆,现在西街依然有条“旧馆驿”的老巷;明朝军营的模范营房留下了一条叫“模范巷”的巷子;清军当年驻扎的补给驿站也余下了一处“清军驿”的街巷;唯独蒙古人统治时期,却没有留下丝毫的“蛛丝马迹”,只听说过燕支巷的“祖闾苏”族人有两代连续娶蒙古女为妻的“事件”。后来翻查《泉州府志》才知道,在现在的花巷边有一条“梦
编号: 5799 满意度: 96% 出团日期: 每周日 每周一 每周二 每周三 每周五 每周六
福建位于中国大陆的东南沿海,东临太平洋和台湾隔海相望。作为中国东南部最热的旅游线路之一,福建之旅令人难忘!福建山明水秀,人文荟萃。秀甲东南的武夷山、海上丝路名城泉州,海滨城市福州、海上花园城市厦门、湄
¥3780 |
查看详情 |
泉州原本是中国南方伊斯兰教传播的一个重要基地,原因当然是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东南亚、中东一带的穆斯林商人。以宗教地位而言,最重
10月7日下午两点离开福州,乘坐高速大巴2.5个小时就到达泉州。不得不说福建的大巴票子还是很贵的,这2.5小时的票价是73/人含保险,估计
闽地三记之泉州(二)――释道共处清源山,三,共处,山,清源,清源山,
天宫成仙记,天宫,成仙,
泉州华侨大厦蒙难记!,华侨,大厦,蒙难,
走街串巷街拍泉州古城(一),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