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诉诸文字的挣扎注定了徒劳无益,却是唯一可以孤注一掷的依赖。
――摘自携程游记《恋恋桃花源》
天气渐冷,偶见“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顿感温馨,尤取是“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意境,让我想起了多年前的一场风雪。可惜江南一带近年少雪,更别提是闽南啦。就算闽北山区,偶尔下点霜,便会让孩子们惊奇不已的。
第一次真正经历风雪是在郑州,那是人生最寒冷的一个冬天。怀揣着一种“夸父逐日”的梦想,为了一份郑重的承诺,把H一个人孤单地抛在人生地不熟的小城,奔波在中州冰冷的街道。傍晚,铺天盖地的鹅毛大雪不期而遇,幸好带着笨重厚实的军大衣,但单薄的牛仔裤,不防冻的运动鞋,是根本无法抵挡彻骨的寒风,即使裹足了两双袜子,多条衣裤,依然是冷嗖嗖的。尤为雪上加霜的,是踩到了薄雪覆盖着的阴沟。街边小店的大妈一见,立马把我拉了进去,在热气熏熏的炉火旁烘干了鞋袜。一脸慈祥的大爷正吮着小酒,递过来一杯祛寒,让我真正明白了司空见惯了的“温暖”和“热情”。特别是在走投无路的时候,那股子的力量一直促使着我,充满信心地走下去……
若干年后,和阿丰在嘉兴的南湖酒店过夜,早晨醒来又再次与雪相逢,不过已经停了,唯有地面、车上薄薄的雪层,印证了昨晚确实下雪。这也是丰的第一次“雪遇”,不管三七二十一,躺在雪白的草地上翻滚,还造了一尊似是而非的“雪人”。一会儿,艳阳之下就变成了一丸冰砣。打电话给在上海的H,那边则不见一丝雪影。
“大雪”节气那天,据说德化县的九仙山下雪啦!许多人驱车赶往,见证了这一场百年不遇的奇观。说真的,现在大家的条件好了,真想见识一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并非难事。但是想重温一回冬天的节庆,除了千篇一律的冰雕节和滑雪外,大多是在家“猫冬”,特别是东北那旮旯。而传统的节日则“凤毛麟角”,名存实亡矣。
在闽南,立冬那天叫做“补冬”日,到了冬至这会又是吃汤圆的“冬至”节,全离不开一个“吃”字。一年到头,大节小庆的实在是贼多。猛一看闽南人特好吃,实际上都是为了“祭祖”。冬至的“祭祀”是比较隆重的,规格略小“年兜”,因此又被称之为过“小年”,也流传了这么一句俗语――“吃了冬至圆(丸)多一岁”。
【立冬话进补】
“补冬”是闽南一带特有的节俗,在过去的农耕时代(即使是“改革开放”前),一直就是地瘠民贫,“劳苦大众”在一年的春耕、夏种、秋收里,往往“体能”消耗过大,平日里又无法及时进行调养补充。到了冬藏的农闲季节,才“有时间、有能力、有闲心”来“进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吃也得有空闲”。就是现在的“上班族”不也大多成了“快餐帮”,道理是相通的,有些东西说到底是没有什么“时代沟壑”的。
俗语讲,“冬令进补开春打虎”,一点都不过时。只是现代生活条件改善了,人们几乎是天天在“进补”,这“补冬”之说,岂不是和如今时尚的“瘦身养颜”相悖,似乎到了没有存在的必要。非也!非也!老人们常说,“立冬”节气喝水都是补的。我们中医也说过,“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我们再去看一看,一般家庭常见的冬令进补药方,像“八珍”、“四臣”、“四物”以及“单方”等。以当归、地黄、枸杞、芍药、白术、茯苓、大枣、甘草配伍的为“八珍”;用莲子、芡实、山药(又名淮山,如在闽北麻沙镇江坝村的中国淮山第一村的品质较好)、茯苓搭配的是“四臣”;以当归、川芎、芍药、地黄配合的谓之“四物”;单方则如:人参、当归、田七、杜仲、党参等。其实在这些“补药”里,就有不少是瘦身减肥养颜的保健功效。譬如杜仲,有着利尿、通便的药效,近来有研究表明,杜仲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能量物质的消耗。所以有人称其具有防衰老、降脂、瘦身的药效;枸杞,在民间有延年益寿、健身抗老之说。科研结果表明,枸杞含有多种氨基酸、甜菜碱、胡萝卜素、浆黄素及许多维生素等,具有促进生长、降血糖、降血脂、调整神经活动、促进肝细胞新生、增强免疫等功能,有助于老年人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糖尿病等效果;芡实,又名鸡头米、水鸡头、鸡头苞等,含有大量蛋白质、钙、磷、铁、脂肪、淀粉、胡萝卜素和多种维生素。其中B族维生素能燃烧脂肪,粗纤维有消脂通便的疗效。中医认为芡实性平味甘涩,入脾、肾、胃经,《本草纲目》载:“芡实能止渴益肾,治小便失禁、遗经、白浊、带下。”;《神农本草经》说:“芡实补中,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久服轻身不饥,耐老。”;《遵生八笺》讲:“取生芡实、肥嫩的金银花茎叶、干藕各500克,在锅内蒸熟,再晒干研粉。每次饭前服10克,用温开水调服,有瘦身养颜的作用。”
这些验方都是闽南人喜欢在“补冬”日,加在鸡鸭鱼肉、牛羊海鲜里熬制的传统的民间进补食疗法,大家也可“对症下药”,各取所需。同时也侧面反应了我们老祖宗的一些东西是具有“高瞻远瞩”的,以及有“与时俱进”的一定生命力的。
附录:一些闽南家常的“补冬药膳食谱”:
肉苁蓉粥:用肉苁蓉30克,精羊肉100克,粳米50克,葱、姜、盐适量。将肉苁蓉放
入砂锅加水约200毫升,文火烧至100毫升,去渣存汁,再将羊肉切片投入砂锅,加水200毫升,文火煮到羊肉熟烂后,才把淘净的粳米下入熬成粥即可,撒入适量的调料起锅。此粥据说能补肾壮阳、润肠通便等。
兔肉补虚汤:取兔肉120克,党参20克,山药30克,红枣、枸杞若干,洗净同入砂锅,
加水适量,文火煮至兔肉熟透为止。此汤补气养血,强身健体。
三元汤:取莲子15克,红枣10枚,桂圆肉12克。先将莲子浸泡一小时左右,再将莲
子和红枣先下锅,煮沸后加入桂圆肉,待质软汤浓时掺入适量白糖。此汤温补气血,养心安神。
姜母鸭:以老姜和老母鸭为主要用料,文火熬制即成(具体配方收集不全)。具有滋阴
补血、可缓解头晕失眠的功效。市区百源路的“建来发”姜母鸭,味道最醇正。
羊肉煲:以羊肉和老姜为主要用料(配方不全),砂锅煨成。具有补虚益气的功效,可
促进血液循环,专治手脚冰冷。但感冒期间避免食用。
药炖排骨:以排骨和枸杞为主料(配方不全),合炖而成。具有改善筋骨及四肢酸痛等
症状。
十全大补汤:主要材料为肉类,如排骨、禽类、鱼类均可,配以香菇、人参、白术、芍
药、黄芪、茯苓、甘草、当归、川芎、地黄(熟地)肉桂枝炖熟。此汤是补虚益气,强身健体,特别是有手脚冰冷者效果较佳,但感冒、热症、女子月经期、手术伤口未痊愈者,不宜食用。
【冬至说祭祖】
说起冬至,闽南人都知道是吃“糖丸”和祭祖的节日。记得最清楚的就是那句“吃了冬至圆多一岁”的老话,据说这话的来历有两种版本:一是认为“冬节小年兜”,吃了“冬至丸”如过年一样多长了一岁。其实“夏历”新年是汉武帝之后,才逐步稳定下来的习俗。我们现在使用的农历,也是保留了传统的“夏历”,以“立春”为“气首”。而“周历”则是“子正”,以“冬至”为“气首”。因为冬至日影最长,便于测算,在中国古代历法中,无论是“子正”、“丑正”、还是“寅正”,一般计算都是习惯以“冬至”为起点来推算。故有“冬至一阳生”之说。因此“周历”新年的冬至,一直被保留有“亚岁”的习惯。至今全国不少地方都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就源于此。
在闽南“吃了冬至圆多一岁”俗语的另一种说法,相传是明永乐年间,泉州的一位徐秀才含冤坐死牢,昭雪出狱后吃了“冬至丸”时发出的感叹――有兴趣者详见傅孙义先生编著的《泉州俗语故事》。
不管是新年还是旧岁,只要是节日最高兴的永远是孩子们。无论是添一岁,抑或是减一寿,大人们永远是最忙碌的主。节前“搓圆”、操办的时候,一般会先煮一锅来让我们解解馋,奶奶边煮还边唱:丸子汤烧滚滚,中国抗日本。鬼子死了了,国人笑哈哈。以前还会捏些“小鬼子”下锅的,现在大家都做些“鸡母狗仔”来增添祭祀的喜庆。
我还记得,如果这一天上学迟到了,就会多了个被嘲笑的“口实”――被“糖丸”粘住!还别说,这小小的“糖丸”粘性确实不小、且威力无穷。出门在外的人,无论如何这一天注定要回家过节谒祖的!老人们常说这么一句俗话:冬至不回无祖公,春节不返无某囝(妻、子)!
现在时代不同了,节庆的气氛也淡了,但是家家户户还是要吃“汤元”的。不是买粉来自个搓,就是买现成的,很少有人再去买米排队等着碾粉。祭祀也简单地用几碗“冬至圆”上供烧香,草草地敷衍了事。
要说“冬节”吃汤元也不是闽南独有,以前在北方一般是吃馄饨,西北一带多吃饺子,江浙这边才吃汤圆和麻糍。其中苏州人过节所吃的就是“冬至圆”,分为粉团和粉圆两种,无馅又小的为粉圆,即泉州人所说的“冬节丸”。吃法有“甜”、“咸”两种,以放糖的甜食居多,加些芋头、地瓜、橘皮作料。也有加入面线、肉片、海蜊等作成的咸食。饭后人们通常会特意地留下几粒丸子,粘于门上和床边,称为敬门神与拜床母。
闽南人吃丸子的节日,一年共两次,元宵吃“上元丸”(年初的“头丸”)、冬至食“冬节丸”(年末的“尾丸”),寓意着头尾都圆满,一年到头顺顺利利,团圆美满!
祭敬先祖,一般是中午,供品用荤素五味和美味佳肴,如“三牲”、“五斋”、“六果”,鸡鸭鱼肉,“炊龟做
编号: 5799 满意度: 99% 出团日期: 每周日 每周一 每周二 每周三 每周五 每周六
福建位于中国大陆的东南沿海,东临太平洋和台湾隔海相望。作为中国东南部最热的旅游线路之一,福建之旅令人难忘!福建山明水秀,人文荟萃。秀甲东南的武夷山、海上丝路名城泉州,海滨城市福州、海上花园城市厦门、湄
¥3780 |
查看详情 |
泉州原本是中国南方伊斯兰教传播的一个重要基地,原因当然是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东南亚、中东一带的穆斯林商人。以宗教地位而言,最重
10月7日下午两点离开福州,乘坐高速大巴2.5个小时就到达泉州。不得不说福建的大巴票子还是很贵的,这2.5小时的票价是73/人含保险,估计
闽地三记之泉州(二)――释道共处清源山,三,共处,山,清源,清源山,
天宫成仙记,天宫,成仙,
泉州华侨大厦蒙难记!,华侨,大厦,蒙难,
走街串巷街拍泉州古城(一),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