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神舟国旅
神舟国旅 > 泉州旅游 > 泉州旅游游记 > 闽南随笔:大米,竹子与苏东坡

闽南随笔:大米,竹子与苏东坡

发表于 2007-09-05 00:42

闽南随笔:大米,竹子与苏东坡

【民以食为天】

从古典诗经的“硕鼠硕鼠,勿食吾黍”,到流行歌曲的“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时空在“诗歌”中穿越了几千年,人们再怎么痛恨的硕鼠,还不是那只继续躲在米仓,对着大米依然痴情不改的老鼠吗?就算有着琳琅满目的多种选择,大米也依然是人们用来果腹的不变的主食。只是少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受。现在也只有从灾荒年代过来的人,才会真正明白为什么有些老人,仍然会把散落在地上,甚至是茅房的米粒,一一捡起来的原由。也才能够真实地理解“一粒米一担水”的艰辛,以及真切地体会到――饥饿!是一种怎样刻骨铭心的实在的感觉?!

我的一位姐姐,名字叫“米多”,听说是奶奶在那个“饿殍遍野”的年景给起的,我的小名“阿猪”、“憨猪”,也是奶奶后来给叫开的,这些纠缠着太多时代特征的“蛛丝马迹”,寄托了当年人们渴望“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美好愿望。这一切,如今生活在蜜罐里的人,是根本无法相像的。说不定也会像那位听说灾民没饭吃的皇帝一样地发出自己“经典”的疑问:他们为什么不去吃肉呢?!

姐姐她们家住在“起过山”的郭前村,不像我们这些背井离乡的“难民”,享受着国家特殊的回购粮。国营粮站即使是“无米之炊”的时节,还能优先地供应着“地瓜干”和闽南人无法下咽的高粱、面粉。姐姐她们村则只能上山挖野菜(当然现在的野菜,已经是上桌的美味佳肴啦)和吃树根了,听说饿死了好多人。姐姐的父亲是村里唯一的一位来自中原的“国民党逃兵”,死活不愿随军过海,躲在了郭前村的一户人家,好心的老人们收养了这条“背井离乡”的汉子,他也就在这“起过山”下成了家,人们唤他“阿北仔”老兵。解放好几年后,他老家的婆娘才好不容易地 “千里寻夫”找到他。但事已至此,这对结发夫妻只能相拥着哭了“一天一夜”,在当地政府的见证下,办理了离婚手续。“阿北老兵”就这样死心踏地在闽南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直至老死再也没有回到他日夜思念的故土。他是不幸的――妻离子散,有家难回。他又是幸运的,闽南的“起过山”给了他另一个遮风挡雨的港湾。

“起过山”在很早很早以前,是一块富庶之地,就连山上的一座庙,也有一个能够“自动出米”的石洞(也有种说法,是战争年代有人为避战乱的贮粮),庙里有多少僧众,流出的米刚够大家吃。有一次,来了一群贪婪的和尚,起了歪念,进去石洞掏米,从此石洞再也流不出米来,这座没有信众供养的寺庙,也就这样地荒废啦。

从我奶奶住的房前,就能遥望到那“白云深处千千重”的“起过”山峦。小时候,常常听奶奶讲起这些个故事,和那段艰难而又难忘的岁月,一个心结从此萦绕着我那颗说不清楚道不明的牵挂的心灵。也许是那位“阿北仔”老兵,每次总是笑呵呵地,把花生塞满了我的口袋的缘故吧。

我记事的时候,不止一次跟随大人去“起过山”走亲戚,其实我的内心是渴望去看一看这位“与众不同”的亲戚,以及他身后的那些辛酸的人生故事。后来他老了,有一年我回去找他喝酒,重提起那段尘封的旧事。他已经豁达了许多,他坦然地说当年如果过海,凭他这团副的官衔起码也能混个好的结局,就是故土难离,最终还不是没能回到家乡嘛。(叹了一口气,继续说道)其实啊,走到哪里?干啥活?还不都是混口饭吃。只有眼前这用汗水换来的白花花、香喷喷的大米饭,才是实实在在的。老百姓嘛,图的不就是为了一家子都能吃饱饭,不饿肚子吗?然后才是平平安安的,其他的都是虚幻的。

……

“百草园”的竹子】

“鸡笼山”边的“百草园”,花团锦簇,虫鸣草欢,周围遍植着竹子、松木、桃树,也已长得郁郁葱葱了,超过了我们疯长的个头。这“百草园”是父亲在文革期间,“赋闲在家”的杰作。这花花草草在那个缺衣少药的年月,倒也救治了不少“伤风感冒”、“头痛脑热”的人,就连小孩出“水痘”的“厝边头尾”都找上门来。让我们从小无限自豪的是,父亲往往是“手到擒来”、“药到病除”。尤其记忆深刻的是,他的笛声时常伴随着劲风吹过竹林尾梢的悠扬韵律,让爬在桑仔树上摘果的我,仿佛是骑在牛背上的牧童一样,如痴如醉。但同样是竹子制成的洞箫,吹出来的声音,犹如来自天籁的埙那般低沉,月光下,尤其显得有些潇煞和阴森。那是父亲郁闷时,自己一人坐在山坡上,用洞箫来排遣自己的惆怅。而笛子欢快明亮的阳春白雪的节奏,是我们一大家子围在一起时,父亲的保留节目。读过几年私塾的伯父,会拉一手二胡,大家都说《二泉映月》,太够悲哀凄凉的,可在阿伯的手中,却是另一种韵味。也许吧,见过“大风大浪”的他(伯父早先是“航运社”的老船工),从根子上就把这乐器,当作一种自娱自乐罢了。正如苏东坡喜欢竹子的境界一样,“假物抒情”而已。作为平头百姓,才不在乎“竹的俗与不俗”,而是有没有“大米和肉”的实际问题。可以这么说,一边是物质的保障――不至于饿死;另一边才是“苏东坡主义”――精神享受的渴望。这两者之间的媒介,刚好借助于竹子。因为竹子是既能解决部分吃的问题,又能产生些许“虚妄”的精神世界。

平日里的竹荫下,奶奶、阿妪她们编织着竹篮、竹筐和竹篓。伯父、宾哥他们则把烤好的竹片、竹管,做成了一根根扁担,一架架竹梯子和一块块竹椅子。父亲会做木工活的手艺,更是常能变换出不同花样的“竹艺品”,让宾哥拿到镇上去换一些生活必需品,来贴补家用。竹子长成的时节,会有人来收竹杆,去用作盖房子的脚手架,这也是一项生活用度的来源。我还记得父亲用“下脚料”的竹管,磨光去平后,打通的做了笔筒。从中间割一孔的做了储钱用的“扑满”,“扑满”挂在家里显眼的地方,大家平时把用剩下的“花边子”都“颗粒归仓”。到了“年兜”时节剖开,就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到了这一天,杀猪宰鸡的日子是大人、小孩最欢天喜地的时刻。

春天的“百草园”里姹紫嫣红,夏季时候的瓜果丰盛,常常让我们激动不已。即使秋天的时候,没东西吃,我们则钻鸡窝,把母鸡刚“咕咕”叫声中下的蛋,敲开生吃,味道鲜美。最难熬的是天寒地冻的冬天,父亲依然热情满怀地带着我们,扛起锄头到竹林里挖冬笋吃。至今那种自制的与众不同的“酸笋炖鸭子”,想起来还是口齿生香、肚子直叫唤。真可谓是“人间美味”。

想想这竹子还真是好东西,即便是使用剩下的“边角料”,都是可以“废物利用”的。再不济,晒干了也可做起火来烧。可是那候,我却恨死了家里的这片竹林,主要原因是大人用竹条做成的“家法”,让我们犯错时,就被打得“痛哭狼嚎”、“刻骨铭心”。那些没挨打的人,不但不去找奶奶搬“救兵”还在旁边“羡慕”地说风凉话:“哥哥,真过瘾!今天吃了爸爸(或妈妈)的一顿‘竹笋(枝)炒肉’!”

平日里我们一帮小孩,经常在用木桩、竹片搭成的葡萄架下,荡起了秋千,还要完成父亲交待的:上山割猪母草、兔子草来喂养猪啊、兔啊的。最开心的还是随父亲去采药,那些花花绿绿的草,竟然神奇地医好人的病痛,深深地吸引着我。以至于现在还记得,一点红、叶下红、苇茎……

后来,在我上小学的二年级,我们全家随父亲进了城。虽然眼前的世界大变样了,但是还时刻想念着,曾经留下我们喜怒哀乐的“百草园”和那幽幽的竹林子。父亲说,其实走到哪里都一样,关键是你们怎么去适应。不就一个“百草园”嘛,我们可以在房前屋后和空地上再拾掇出来一个的。做人就要像竹子一样,不要抱怨生长的环境,而是“随遇而安”、“乐观豁达”、“虚心向上”乃至“高风亮节”。

这是父亲给我的训示,也是竹子给父亲,给苏东坡们的启示。后来在我的眼里,竹子又是一种“不死不烂”,“随形赋器”的生灵――给我土地,我扎实成长,繁衍生息;给我水,我飘浮载物,给人摆渡;给我支点,我们抱成一团,搭成向上坚实的阶梯;即使把我“碎尸万段”,我依然可以凭靠着信念,或串成竹席,或编作竹篮……;哪怕是烈火烧烤锻打,我弯曲中依然挑起千斤重担。平坦中,或甘愿做板凳,或变成让人修养生息的躺椅……

以至我后来读到苏东坡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风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竟然泪眼婆娑,不能自已,因为那“穿林打叶声”让我想起了夕阳下编制竹器的奶奶,想起了父亲带我到竹林去感受雨打竹叶的意境,以及他那吟啸竹林的笛声与箫音。还有我那曲折走出来的人生旅途。在困难期间时刻激励着我的,就是这永不磨灭的“百草园”和那坚强的竹子。

记得父亲去世的那天下午,我真的没有哭,也不知要怎么哭,才能表达自己的哀思。于是躲开喧闹的人群,跑到“百草园”静静的“丰镐书房”里,笼罩在曾经熟悉的气息中,读起了父亲留给我的那本《唐宋八大家优秀文集》,看到“十年生死两茫茫”的那一刻,我开始感悟了人生“生离死别”的“逝者如斯夫”和什么叫“人走茶凉”,什么叫“世态炎凉”,同时也深受了那种“情深义重”的感动,那一年我刚考上初中……

前年,我开车赶了三十六公里,去与八十多高龄的伯母见了最后一面,伯母用那瘦骨嶙峋的手拉着我说:阿猪,看来我这次是挺不过去了,要死啦!我活得已经是够多的啦。也算子孙满堂了,现在生活也比以前好喽,但要记住“居安思危”,看来是等不到翻建的洋楼竣工的那一天啦。

回到泉州的当晚,伯母终于走完她近九十岁的人生旅途,上路了!守灵的时候,看不到垂垂老矣的伯父有任何的痛苦,反倒是神情若定地指挥着各道“操办程序”,好像已经超脱了“丧偶”的悲伤。他们是一对奶奶包办的婚姻,伯母从小就到奶奶家当“童养媳”,有意思的是宾哥、大嫂也是一对从小包办的婚姻,大嫂虽然也是“童养媳”,但是他们在新时代里,也都各自谈了恋爱,失恋后在父亲的说和下,幸福地走到了一起。

在整理伯母的遗物,我看见了一首写给我的“打油诗”――《示侄》:死去原是万事空,但悲不见成一统。王师南定海峡日,家祭勿忘告乃媪。一开始,我还以为伯母也像那位“阿北仔”老兵一样,已经深深地溶入了这片土地。现在我才明白,为什么她的遗愿要把自己的骨灰,安放在了“覆船山”的灵堂啦(因为那是郑成功陵墓的山头),也许伯母是想尾随在郑成功的“船队”后面,魂归故里吧。也可能是冥冥之中的巧合吧!(因为覆船山与鸡笼山相距较近吧)

伯母去世的第二年,富丽堂皇的洋楼终于落成了,“鸡笼山”也规划为风景优美的公园。我记忆深处的“百草园”和那片竹林,以及那曾经臭气薰天的猪圈,温馨可爱的兔子窝,和那蠢蠢欲动的蚕宝房,也永远地成为了一道道深深的记忆,只有在梦境中才能重现。眼前那根根曾经挺拔葱翠的竹子身影,化作了竣工以后,被随意丢弃一边,只有再次需要时,它们才又是“脚手架”的竹杆。

面对热闹、喜庆的场面,我不知是喜?抑或是悲……

【“苏东坡主义”的竹子观

虚妄的东西,总是要随着时空的变换而消亡的,连那“不可一世”的恐龙也早已灭绝了。多少英雄盖世的“帝王将相”,全都湮没在了历史的滚滚尘埃之中。而大米,竹子,却依然时刻地存在的。那位通俗豁达的苏东坡,因为他的“苏东坡主义”诗词,时常被人们提起。苏东坡也是一位我们从小就比较“崇拜”的诗人,确切地说应该是北宋词人。他的词曲既有得意时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失意时的“夜饮东坡醒复醉”,流放时的“竹杖芒鞋轻胜马”,乃至被贬海南荒岛时的“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随便拿出一词吟颂,都仿佛透着一股竹林般的清雅和高洁。这跟他的爱竹、种竹、赏竹,是分不开的,难能可贵的是他,在竹林萧萧之中领悟和塑造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的经典的“苏东坡主义”的竹子观。

其实yunniang的《大米,竹子与苏东坡》这个题目,是为了给外国朋友来中国时准备的。在中国最亲切、最通俗的一个字眼就是――吃,吃!这一关系民生的基本保障问题解决了,“饱而知礼仪”自然也迎刃而解。理解了“民以食为天”这个道理,也算是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国情。如果还想粗略了解中国文化的话,竹子与苏东坡足矣!

你想啊,把大米装在竹子里闷出来的饭,是多么得香喷喷啊!再来上一盘油亮亮的“东坡肉”,吃饱之后,才能满腔激情地来抒怀一番的。如果刚好这天有月亮,又喝了点小酒,那么苏公的“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故作此篇兼怀子由”的《水调歌头》是最适当不过的啦!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此事古难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如果是孤寂无助时,就来这首《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古时人们以时漏来计时的)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如果是意气风发时,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是最好的表达方式: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犬也),右擎苍(鹰也),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三国吴孙权,一说是孙策)。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星名,这里指侵扰边境之敌)

如果是悲观失望无助时,这《临江仙・夜归临皋》,保证能触动你心灵的那根弦:

夜饮东坡(东坡本是湖北黄州营地,苏轼在此垦荒,并自号“东坡居士”,后又在此筑屋,名曰:雪堂)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本指往来不绝状,这里泛指为功名利禄奔忙)。夜阑风静


本篇文章来源于神舟国旅泉州旅游频道(http://www.shenzhouguolv.com/quanzhou/)
本文地址:http://www.shenzhouguolv.com/quanzhou/youji/47332.html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出处
关键字: 泉州 游记

上一篇:玩转福建(11)――7.26   下一篇:暂无
邮轮旅游

泉州线路推荐

泉州游记


常见问题
独立成团的定义
合同单房差是指
纯玩.购物的意思
双飞.双卧是什么
付款与发票
可以刷卡吗
对公转账可以吗
发票如何开
支票公户转账
签署旅游合同
签约流程
可以不签合同吗
传真签合同
旅游合同范本
旅游其他事项
旅游保险事项
签证问题解答
退团.退款解答
参团其他事项

010-64410618(长途免费)

来电将统一显示为 010-64410618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09:00-22:00 周六、日10:00-18:0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打款账号  |   诚聘英才  |   发展历程    |   免责声明  |   预定须知  |   申请链接

Copyright©2011-2025 京ICP备2024098069号-1 shenzhouguolv.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旅游产品提供商为北京神舟国际旅行社集团有限公司 工商注册号:110000001137204 旅行社经营许可证号:L-BJ-CJ00080

  • 神舟国旅 500强企业
  • 北京工商网上亮照
  • 中国互联网协会
  • 支付宝特约商家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网络110报警服务

关注我们的微信

微信账号Vjiangliheng

扫一扫,添加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