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神舟国旅
神舟国旅 > 印度旅游 > 印度旅游游记 > 爱城阿格拉(Agra)游记

爱城阿格拉(Agra)游记

发表于 2014-03-17 21:27
  爱城阿格拉一:从比卡涅尔到阿格拉是横跨印北的长线火车。从比卡涅尔到加尔各答,全程一天一夜。泰姬陵所在地阿格拉是其中一站,这一段夕发朝至。
  
  火车一路在沙漠的孤星残月下开开停停,即使是小站,也会有很多人上上下下,扛着举着抬着拖着大大小小的行李。印度的铁路线应该是世界最繁忙的铁路网络之一,承载了那么多人的日夜迁徙。由于看不到他们脸上的兴奋,所以我知道没有人是去旅行。
  
  风卷狂沙,把车窗打得啪啪地响。即使把车窗关紧锁严,沙子仍旧像发了情的蚯蚓,寻找任何微小缝隙进入。车厢内空气混浊,掺点水就是泥,每一口呼吸都像吃进一只没洗干净的牡蛎。不一会儿,铺位上就落满一层黄沙,抹上几把,都能堆起一座城堡。
  
  神经一直在和上下旅客制造的喧闹过招,始终无法睡熟。
  
  头晕脑涨时感觉有人推了我一把。是乘务员,他说,喂!你!阿格拉!到站了!下车!
  
  望一眼窗外,已是黎明时分,天像浸过水的白纸,是有点潮湿的灰。
  
  火车进站时就已把睡袋塞进背包,把背包上肩,只等停稳后去拥抱崭新一天。我的卧铺位置紧靠车门,之间隔着厕所。自然以为会第一个下车,可显然我又错了。一个厕所的距离,竟然花了上两次厕所(大的)的时间。刚一起身,就发现通道已被堵死。上下车的人都来势凶猛,像橄榄球比赛群情激昂的开场。他们把自己的包裹既当成盾牌也当成武器。弱肉强食用在这里也差不多。谁厉害谁得逞,谁都没有好脸色,谁看上去都像罩着一层黑灰。我被夹在中间只能随波逐流。进两步退一步。究竟还是下车人更厉害一些,竟然在火车再次开动前把我成功挤下火车。
  
  这并不是客流高峰时日。若赶上宗教节日,按照习惯印度人会集体赶往某个圣地朝拜,那可是上亿人的转移,踩死一两个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不是危言耸听。如果碰上印度的盛大节日,最好不要搭乘火车旅行。
  
  数点随身物品,发现旅行前刚买的太阳镜丢了。一阵郁闷,想它已粉身碎骨。叹了口气又乐出声,这竟是我在印度到目前为止丢失的惟一东西。在这个毫无秩序可言的国度,对向来粗心的我来说,已经算得上奇迹。
  
  找到的客栈在泰姬陵旁边,同样是背包客聚集区。叫做山地客栈((ShantiLodge),被LP隆重推荐,因为顶层的露台可以免费观赏世界第七大奇迹。
  
  热水澡洗掉一身霉气。余热未消,只穿一件T恤,也不觉得冷。上楼时看到布告栏上说这家客栈提供洗衣服务,就把所有脏衣服都交给洗衣房的工人处理。
  
  山地客栈的顶层露台也意料之中地被改造成露天餐厅。景观的确独一无二。即使身处闹市,仍能感受到不远处那纯白建筑所笼罩的庄严与静谧。
  
  几只大猴在近处的房顶瓦片上飞檐走壁,几只小猴在拣食游客丢掉的垃圾。
  
  冷空气依旧在清晨的阿格拉四处流窜。刚才的余热消失殆尽。马上知道失策,所有的衣服都已拿去洗。只能通过运动暂时取暖,我跳着高,跺着脚,转着圈。看着胳膊上毛孔一个个闭合然后凸起,鸡皮疙瘩洒落一地。
  
  一个外国老太太看出我的狼狈。了解剧情后,她只说了一句,我就马上忘了冷。她说,前几天她去洗了一条白裤子,转天去取时就变成了灰的。
  
  当我飞身跳楼再次出现在洗衣房门口时,小工早已利落地把我的衣服全都扔进洗衣机。这在办事效率向来低下的印度到也容易理解,想来口碑不好,已很久没有生意。
  
  二:自行车骑游要去的地方是阿格拉城外40公里的废城法塔赫布尔?西格里(FatepurSikri)。叫废城是因为那里曾繁盛一时,却在其后的400多年一直沉寂,是印度的庞贝。
  
  背包客栈在阿格拉城东,而长途车站却在城西。比较了各种交通工具的性价比,发现租自行车最划算。
  
  背包客聚居区的优势马上显现。不用人找车,车子会来主动找你。可惜山地客栈没有山地自行车。都是那种28型,中间架一根横梁。这种车型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就已经在中国大城市中销声匿迹。虽不时尚,却很好骑,毕竟轮子大,蹬一脚走好远。
  
  泰姬陵周边道路状况良好。全新的柏油公路,中间还有隔离墙。车也不多,即使撒把骑也不用担心被撞或者撞到别人。
  
  进入老城区后,道路立竿见影地狭窄起来,路面也凹凸不平。毕竟我是拥有超过20年驾龄的老司机,仍能在摊点里弄间自由驰骋。
  
  也学着当地人大声吆喝,却不是喊,给我让开,而是对每一个挡路者说,“那嘛stay(印度语的你好)”!然后,就总能看到一张友善笑脸。
  
  我发现有的笑脸中闪过一丝疑惑和好奇。为什么一个外国人可以把自行车骑得像印度人一样熟练自如?他们应该不知道,他们可爱的祖国有一个同样爱骑自行车的邻居。
  
  车更被我骑得炫耀式的快。
  
  我想我的骄傲,你能看到。
  
  三:种姓制度有时,我会一言不发,完全失去讲话的兴致。又有时,会滔滔不绝如同一台讲话机器。这显然与对谁讲有关。尼泰什(Nitesh)是我想与之交谈的印度青年。他能讲流利英语,有迥异于多数印度人的优雅举止和俊郎外表。更重要是眼神中流露出的自信与乐观,那似曾相识,是属于旅行者的气质。
  
  认识他是在去废城的长途车上。他说他有多重身份。是新德里一所大学的法语系学生,一家旅行社的资深导游。当然不出所料,他还酷爱旅行,曾一个人背包走遍印度。去废城是为了收集毕业论文的第一手材料。已是第三次去那里。
  
  他说毕业后要去法国里昂继续攻读硕士课程。我说,曾去过那个城市两次。
  
  他睁大眼睛,你是我遇见的第一个去过里昂的人,然后马上把话题从学业转到旅行,追问那个城市风景如何。在背包客看来,行万里路永远比读万卷书重要的多。
  
  听我讲完里昂。他觉得应该礼尚往来,于是主动参谋起我的印度行程。
  
  路线选的不错,他说。拉贾斯坦邦最重要的城市你都已去。粉城,蓝城,金城,是印度过去的辉煌和荣耀。后边的旅行中,你还应该去卡拉朱侯看性爱神庙,去瓦格那西观恒河晨浴。中印的石头城韩皮和软件硅谷邦加罗尔都不应错过。还有南印的马杜莱神庙和克拉拉邦,后者曾被国家地理评为人生五十必去地之一。
  
  那加尔各答和孟买如何?印度最大的两个城市。我问。
  
  都被殖民太久,已经很不印度。不过该去加尔各答探望特芮萨修女,如果你愿意,还可到她创办的收容站做一日义工,帮助那些残疾的衰老的垂死的人,会让你的旅行有更多收获。
  
  之后的话题围绕中印之间的比较。软件工业,环境污染,全民医疗,人口政策……尼泰什有很好口才,有国际化视野,并且评述客观。
  
  话题再次回到印度是因为我有许多关于种姓制度的疑问,希望他能给出一份标准答案。
  
  他拿出纸笔,边写边画边讲。这显然是个复杂问题。
  
  种姓制度根据不同出身把印度教徒分成四个等级。划分依据是印度教典籍《吠陀经》中的原人歌(Purusa)。原人即是梵天创造的第一个人。
  
  他边说边在纸上写下种姓制度,并在其下引出四条分支,又用简单线条勾勒出一个人形轮廓,旁边标注“原人”。
  
  原人的嘴变成第一等级婆罗门。他们是祭司,有智慧。
  
  原人的手变成第二等级刹帝利。他们是战士(包括国王),有武器。
  
  原人的腿变成第三等级吠舍。他们是商人,有金钱。
  
  原人的脚变成第四等级首陀罗。他们是工人,有力气。
  
  还有一种人在四个等级之外,被叫做贱民。他们是奴隶,一无所有。
  
  在印度,人的社会属性并不由经济或者政治地位决定,而是由他们出身种姓所对应的礼仪地位决定。你看,祭司是嘴,国王是手。嘴控制手,前者地位高于后者。国王遇到军事征伐之类的大事都要请婆罗门祭司占卜吉凶。礼仪地位还表现在不同种姓之间不通婚不共食,同时礼仪地位也规定姓氏,职业,这些都无法变更。任何改变自身种姓的努力都是徒劳。会被同种人视作异类,被上一种人视为污染。
  
  大多数印度教徒认可种姓划分,把自己看作工蚁或者兵蚁,完成不同的社会分工。又由于社会分工的持续固定,让特定基因可以世代累积并得到强化。结果强者愈强。比如在今日印度商界,呼风唤雨的都是吠舍的后代。而印度软件工业的繁荣正是婆罗门们的汗马之功。他们知识丰富并且擅于思考。这从一定程度反向强化了种姓制度的合理性。
  
  严密而复杂的种姓制度保证了教徒终身沿着特定轨迹生老病死,这种无为无求的人生观让他们普遍认为宗教大于政治,灵魂高于肉体,来世好过今生。虽然印度向来多灾多难,被侵略者占领国土,掠夺财富,焚烧庙宇,屠戮人民。但却没有人能改变印度教信仰。国家亡而印度教不亡。印度教不亡则民族不亡。种姓制度令印度教信仰根深蒂固,而宗教所形成的强大凝聚力和影响力是印度屡被征服却从未被同化的重要原因。
  
  今天看来,印度文明不但没有衰亡,相反仍在持续发力,并迅速在亚洲崛起。
  
  汽车抵达终点,发现一个小时过得飞快。买完门票即和尼什泰告别。
  
  喜欢独自行走,这是背包客们的习惯。
  
  四:迁都事件他是一位伟大国王。他在很多方面堪称伟大。他打败强大敌人,他建造宏伟王宫,他把国家治理得欣欣向荣。他还通艺术,懂音律。他文韬武略经天纬地,像狮子王一样傲视天下。除了……除了一件事,他还始终无法通达伟大。虽然老婆不少,却没有一个争气,狮子王始终没有小辛巴。这对一国之君来说,实在是比攻城掠地,修楼建塔都重要得多的大事件。否则再多的伟大也只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他日夜耕耘于不同田地,却始终不见开花结果。他日思夜想愁容满面,直到……直到一天,他身边的一个谋士进谏,大王,我听说国都阿格拉(当时的首都在阿格拉而不是德里)以西四十公里处有一座砂石山。山中有位穆斯林圣人,听说此人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一副仙风道骨。何不让圣人为陛下占星卜卦测算一下众夫人何时能续传薪火。
  
  心急火燎的国王已等不得再去传召。
  
  圣人见国王亲身前来,深为感动,于是施展浑身本领,大办法事。
  
  一年之后,国王一妻果然得子。为感激圣人送子之恩,国王命人在砂石山巅修建一座清真寺。清真寺不日竣工,国王又亲来剪彩揭幕。国王站在清真寺石阶上俯瞰天下,俊朗清奇一派良辰美景。想此处必有天佑。又请来堪舆大师测算风水。大师们摸透国王心思,更把这座矮山吹捧成天上人间。
  
  迁都,这个想法令国王着魔,早就习惯伟大的他认为这件事也必将伟大。
  
  于是,圣人的清真寺旁出现了一座崭新王宫。可国王的乔迁之喜并没延续多久,他发现新王宫所在的石山地处沙漠腹地,所谓风水,却只有风而没有水。熬了14年,国王终于重新打点行装,黯然离场。只留下一座空城,一直荒废到现在。
  
  印度国王的迁都时间是1571年,此之前150年,也即1421年,中国也曾有过一次迁都事件。当时中国北方强敌环伺,明成祖朱棣不顾众臣反对,毅然决然地率领文武百官浩浩荡荡地搬了一次家。那次迁都被历史证明是真正的伟大,同时也成就了一个伟大至今的城市――北京
  
  印度国王的迁都出于自己喜好,中国皇帝的迁都出于政治军事需要。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曾说过一句为帝为王者的至理名言:责任第一,个人第二(DutyFirst,SelfSecond)。中印两位帝王的行为相反相成地印证了这句话的正确。
  
  五:一位伟大的国王那位伟大的国王叫做阿克巴,莫卧儿王朝的第三任统治者。
  
  迁都事件并没有影响历史对他的盖棺定论。毕竟国力殷实,即使无厘头地搬来搬去,也最多被历史学家诟病一句劳民伤财。这四字评语完全可以穿在古今中外任何一位帝王身上,这远比“祸国殃民”轻省许多。而且那些历史学家一定生在马恩之前,不懂用辩证发展历史的眼光考量问题。完全可以把废城当成一项远年投资,由于废得及时,并且保存得当,已使她成功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每天都有大量如我一样的游客穿梭往来。当时的投资已化作现在分分钟增长的财政收入。如果再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评估费城建设,又可以理解成国家通过基础建设扩大内需,让百姓有活干有饭吃,可谓造福苍生。如此说来,劳民伤财四字都可一笔勾销。
  
  上文曾提到阿克巴挫败强敌,建造豪庭,可似乎这样的功德在其他帝王的墓志铭上也会被时常镌刻。究竟是哪一项功业让他从印度千古帝王排行榜中脱颖而出真正通达伟大?官方的说法是,他一生都在大力倡导宗教融合。
  
  阿克巴身体力行,曾为宗教融合做过3件事。
  
  第一件。作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国王,不仅娶了读《古兰经》长大的穆斯林美女,也娶了读《吠陀经》长大的印度美女和读《圣经》长大的西方美女。
  
  第二件。建筑是宗教的载体。在他主持兴建的清真寺里,可以看到许多印度教特有的大象图案花纹。而在皇宫中最具特色的一座印度教塔楼(潘其玛哈宫)中,又以具有伊斯兰教寓意的浮雕装饰。
  
  第三件。为了把宗教融合做得更加彻底,他博采众家宗教之长,创立了一种独立意识形态。他说,一切宗教都有光,而光总是带有或多或少的阴影。他把自己创造的宗教叫做神一教。他认为这是天下惟一没有阴影的宗教。虽然神一教没有最终流行,但是阿克巴对宗教的宽容态度影响了他后世的统治者,并进一步促进了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融合。
  
  作为印度历史中第一个提出宗教融合的改革者和创新者,阿克巴能够跳出自身阶级局限,以更广阔的视角体察世界,这种魄力已足够担当伟大二字。并且在当时,通过宗教融合政策的贯彻,及时避免了许多一触即发的宗教仇杀。
  
  个人以为。
  
  在微观层面,几乎世间所有宗教都有劝善的特征。而从上层建筑领域来说,宗教只是作为统治者垄断国民思想的工具。
  
  信与不信,有神或者无神,都是个人的一种修习,而不是拿去炫耀的一种身份。只要能日日自持,控制欲望,善良而不贪婪,怎样讲都是一种积极人生态度。
  
  废城建筑群落由清真寺和旧皇宫两部分组成。
  
  清真寺正门高达54米,直到现在,这也是亚洲最大的穹顶拱门,不是之一。大门后是一座四方露天庭院,有回廊环绕。节假日高峰时段会有多达1万名穆斯林聚集在这里同时面朝麦加方向匍匐礼拜。
  
  庭院中央有水池。这是清真寺建筑的经典装饰。伊斯兰教兴起于阿拉伯民族,阿拉伯民族起源于沙漠。水的意义不言而喻。
  
  傍水而建的是一座乳白色主寺。寺内正中安放送子圣人的棺柩。进门时会有人为每个参观者戴上一顶穆斯林小帽,以示对圣人信仰的尊重。寺内光线晦暗,只从窗棱的栅格处钻进一些细碎光影。有妇女在石棺前默默祷告,念完祷词即把一面四方绸锦盖在石棺之上。她应是来求子。钻进来的阳光显然无法驱散她脸上的愁容,不过至少,在今后一段时间,她心中会有希望。
  
  比起清真寺的巨石拱门,旧皇宫的入口则逼仄太多。断壁残垣把视线挡隔,以为废城只剩下废墟。再往里走,发现残破的只是门口处的屏风,之后的天地马上用一座庞大的建筑博物馆吸引去我的全部感官注意。果然如蓝城遇到的中国女孩所形容,“那里废弃了几百年,空旷的格局让每一张照片都有良好的层次和空间感觉。”到处是造型百态的亭台,精纹细饰的楼阁,它们以永恒的凝固和日的阴晴月的圆缺互相打磨。
  
  游人不多。只看到几个花匠石匠正修修剪剪敲敲打打。已很难感应几百年前的杂沓身影,鼓乐喧哗,骏马嘶鸣。找个地方坐下,安静地看或者听,在这样的时候,时光有了痕迹,建筑也有了呼吸。
  
  潘其玛哈(Panchmahal)宫无疑是旧皇宫中最华彩的建筑,是为那第一个替国王传宗接代的印度教皇妃而建。上下五层,轮廓是上窄下宽的等边梯形。共用176根石柱支撑。最下一层84根,逐层递减。最上一层只用四根支撑起一个白色小亭。
  
  导游手册中介绍,每到夏日傍晚,国王喜欢坐在顶层的小亭下仰望夜空。
  
  不知他是否在和先祖们对话。如果是,他该可以好好地汇报工作了。
  
  六:世间最美的陵墓爷爷是雄狮,孙子也必然强壮。莫卧儿王朝的第五代继承人沙杰汗继续巩固并扩大着祖先的基业。但他更多地被人提起却不是以政治家面目出现,而是被称作一个伟大的建筑师,或者,一个为爱痴狂的男人。
  
  公元1631年的一天,与沙杰汗同床共枕18年的结发妻子因难产而生命垂危。她对守候在床榻边的丈夫说,如果我死了,如果你仍旧爱我,请为我建造一座世间最美丽的陵墓。
  
  好!深爱妻子的国王毫不犹豫地答应。
  
  噩耗传来,举国皆痛。当然没人比他更痛。痛苦往往是人类潜能的催化剂,这已被无数经典故事证明。于是,在沙杰汗最悲痛的时候,一座世间最美丽的陵墓也在他的心中有了雏形。
  
  亲爱的,相信我。我说到做到。
  
  1632年的春天,阿格拉的百姓发现有运石船在朱穆拿河边的一块空地上日夜倾卸白色大理石石块。不久,他们中最优秀的泥匠瓦匠花匠石匠都被国王征用。泥匠瓦匠负责把空地规划平整。花匠用四季常青的灌木和无数花卉搭配出一座正十字形花园。石匠在花园尽头的高台上砌出陵墓的轮廓。国王又找来当时最着名的雕刻家和画家,在大理石上雕刻花纹描绘图岸。
  
  2万人工,22年时间。国王终于兑现了他的承诺。
  
  泰姬陵属于典型穆斯林陵墓建筑。正四面体结构,且中心对称,四周有石柱卫护。陵墓外立面用宝石珍珠翡翠玛瑙拼贴出《古兰经》经文。沙杰汗和他的工程师们把每个细节都考虑周到。比如古兰经经文字号被设计成上大下小,人们仰视颂读时会感觉上下一致。又比如四根石柱向外倾斜微小角度,一旦地震发生,石柱不会向内倒塌砸损陵墓。
  
  观赏泰姬陵的最佳时间是每天清晨或者黄昏。那个时候,陵墓的白色外墙就像一块无色幕布,将不同色温的光与晕反射。
  
  观赏泰姬陵的最佳视角是从远端观景台上平视。近景是百合月季组成的花圃。中景是两排常青林木,一条笔直水带夹在林木中间。端坐于远方高台上的就是那座世间最美的陵墓。她母仪天下,她仪态万方。她的静与四周的闹格格不入,她的白与四周的红迥然不同。她就是遗世独立的绝色佳人,倾城倾国都不如她可以让人一见倾心。
  
  走进陵墓正门,中央安放的是国王与泰姬的两具石棺。他们终于可以依偎在一起,不离不弃。
  
  人们屏息默立,似乎都敏感于周围弥漫不散的爱情气息。这与我参观中国古代帝王陵墓时的感受完全不同。彼时我看到金戈铁马,金缕玉衣,捕捉到的尽是关于权与利的信息,皇帝们大都希望在另一个世界也可以君临天下惟我独尊。而在这里,沙杰汗只是想继续呵护妻子,尽到一个丈夫的责任。
  
  从陵墓向外走出,正好和最佳视角相对。远景是那些争抢空隙拍摄到此一游照片的游客。也看到几个摄影师端着昂贵相机拍摄一张在任何与印度相关的书籍杂志中都会出现的泰姬陵倒映水中的四平八稳的照片。
  
  当我把视线收回,我看到他们。并且,被他们的感动所感动。
  
  我看到一对银发夫妻安静地仰望,手与手紧紧相握。
  
  我看到一个东方女孩正和她的西方男友笑着吻着。
  
  我看到一个单身的金发女孩用一只手捂住嘴,肩膀一耸一耸。
  
  他们关于爱的感受,我想我都能理解。
  
  两位老人该是回忆起风雨同舟的来路,那么远又那么长,都一起走过。
  
  年轻伴侣仍在肆无忌惮地享受着爱情的浓烈和芬芳。
  
  而那个单身女孩,应该不是为了国王和泰姬的伟大爱情而感动落泪吧,多半想起了某个令她感伤的爱情段落。
  
  泰姬陵背面即是朱穆拿河。死水无波,看不出流动的声息。对岸杂草丛生,一片荒芜。按照沙杰汗最初的建造梦想,那片至今荒芜的土地上本应另建一座陵墓,结构式样和泰姬陵完全一样,只不过泰姬陵是纯白,而他为自己而建的那座是纯黑。两座陵墓之间还要有一座黑白相间的石桥连接,二人在另一个世界也要携手天堂。
  
  我可爱的国王,你的这个梦想完美得像个童话。你难道不明白,完美的事物都不会长久。
  
  正如你建造的泰姬陵。你的才华被证明,你的爱情却得不到任何回应。


本篇文章来源于神舟国旅印度旅游频道(http://www.shenzhouguolv.com/yindu/)
本文地址:http://www.shenzhouguolv.com/yindu/youji/22599.html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出处
关键字: 印度 游记

上一篇:印度行记5   下一篇:暂无
邮轮旅游

印度线路推荐

  • 印度金三角6日6天

    印度金三角6日

    编号: 3168    满意度: 98%   出团日期: 待定

    *印度金三角 新德里、亚格拉、斋普尔 *全程四星酒店住宿(欧美团下榻的酒店) *参观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泰姬陵、阿格拉红堡 *骑大象登“琥珀堡”,体验旅行奇趣风情

    ¥8200
    查看详情

印度游记


常见问题
独立成团的定义
合同单房差是指
纯玩.购物的意思
双飞.双卧是什么
付款与发票
可以刷卡吗
对公转账可以吗
发票如何开
支票公户转账
签署旅游合同
签约流程
可以不签合同吗
传真签合同
旅游合同范本
旅游其他事项
旅游保险事项
签证问题解答
退团.退款解答
参团其他事项

010-64410618(长途免费)

来电将统一显示为 010-64410618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09:00-22:00 周六、日10:00-18:0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打款账号  |   诚聘英才  |   发展历程    |   免责声明  |   预定须知  |   申请链接

Copyright©2011-2025 京ICP备2024098069号-1 shenzhouguolv.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旅游产品提供商为北京神舟国际旅行社集团有限公司 工商注册号:110000001137204 旅行社经营许可证号:L-BJ-CJ00080

  • 神舟国旅 500强企业
  • 北京工商网上亮照
  • 中国互联网协会
  • 支付宝特约商家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网络110报警服务

关注我们的微信

微信账号Vjiangliheng

扫一扫,添加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