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面,原是白鹅潭畔一片沙洲,由珠江上游河道流沙冲击而成,故名。后来成为迎送官吏的场所。据《广州坊志》记载:清道光26年(1846年),书舫尤盛,妓船鳞集以千数。咸丰丙辰6月(1856年)焚烧殆尽。现存古树中有超过300年树龄的。道光21年清政府在岛上设的炮台遗址仍存,清嘉庆年间,有“拾翠洲”之誉,以“鹅潭夜月”之名评为羊城八景之一。
1858年,英法借口要恢复被焚烧的十三行商馆(1856年11月),由英国人柏克选定沙面,用《天津条约》赔款把沙面建成四面环水的小岛,迫迁中国居民,拆炮台,仅架东西二桥出入。1861年9月3日签定为期99年的《沙面租借协定》,0.23平方千米的沙面正式沦为广州的飞地。1949年广州解放后,沙面才正式回归中国。1959年,周总理视察沙面,批示要保持旧貌,作为历史见证。
沙面规划特色
沙面建设之初(1859年),划西部44英亩为英国区,东部11英亩为法国区。真正的建设在20世纪前后:筑路、植树、修建公园。尽管英法各霸一方,但在兴建之始,就有比较完整的规划:一条贯通东西的主干道辅以5条南北向次干道将全岛分作大小不等的12个区,周围环状道路处处临水,宽阔的绿化带分布在各主次道路的中间形成街心花园。道路结合绿化占了相当大的面积,古榕参天,绿草茵茵,为沙面徒增画意。南端为公园等公共场所,形成对外屏障,领事馆区亦在较好区域。现其规划格局保留完好,158株古树,150余栋西式建筑见证百年沧桑。
上海外滩、武汉江汉路租界与沙面选址有类似之处,景观各有千秋。天津租界虽类似沙面,惜建筑物不如沙面量多。沙面所胜之处犹在其绿化,实乃中国城市中生态优越的漫步天堂。
沙面建筑特色
1865年最早迁入沙面的是英国领事馆(今沙面南街46号),法国领事馆于1890年迁入(今沙面南街18号),1915年在西侧(今沙面南街20号)建新馆。沙面的大量性建筑基本上是在19世纪末以后建造的,盛时,沙面外国洋行达30多家,一个世纪来有近70座楼宇由14个不同国家用作领事馆、银行、商行和教堂。
按建筑形式而言,沙面建筑大致可分4类:新巴洛克(Neo-baroque)、新古典(Neo-classic)、殖民地券廊式(Colonial Style)、和仿哥特式。当然,这些异国风情的建筑毕竟还是由中国的工匠,在中国的土地上,力图适宜当地的气候条件建造的,糅合了岭南建筑的特点,亦有折衷手法(electic)的痕迹。 (待续)
清明,靓女摄影师出动,出动,摄影,摄影师,清明,
失败的广州之旅,之旅,失败,广州,
情 满 珠 江,珠,
感受黄埔军校,军校,感受,
新河浦――老广州的一个标志地,一个,广州,标志,河,
春节全家广州及周边地区自驾车八日游(2)(广州炳胜餐馆与迎春花市),全家,八,八日,八日游,周边,地区,广州,日,春节,春花,自驾,自驾车,花,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