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7 星期一
下午2点到达吴哥寺大门,和tuktuk司机约好5点钟接我们去巴肯山看日落。今儿整个下午都交给吴哥寺了,共3个小时时间,爬中央高塔、看寺内建筑群、水塘前拍吴哥寺倒影等1个半小时,参观外围回廊浮雕外加蹭听导游讲解1个半小时。最后觉得时间还是紧巴巴的,所以参观吴哥寺最好安排3.5到4小时或者时间允许分两次去。
吴哥寺(Angkor Wat,又叫吴哥窟、小吴哥)是苏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公元1113-1150年在位)征召全国劳力,耗时30多年修建、供奉毗湿奴神(Vishnu)的寺庙。它最初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为“毗湿奴的神殿”,相传是给国王加冕的婆罗门教主祭祀地婆诃罗(Divakara)设计的,已无法考证。到了16世纪,这座规模宏大的寺庙群被改名为“Angkor Wat”,意为“寺庙都城(City temple或City Pagoda)”,一直延用至今。Angkor 是梵文nagara的高棉语发音,意思是“城市”;Wat在高棉语是“寺庙”的意思。
1861年
法国博物学家、探险家亨利.穆奥(Henri Mouhot)无意中在原始森林中发现了吴哥寺(不少中文书上说他是根据周达观《真腊风土记》的法文版找到吴哥寺的,而英文书和纪录片中都没提这档子事,不知道谁在杜撰),他的日记《暹罗
柬埔寨老挝安南游记》(travels in the Central Parts of Indo-China (Siam), Cambodia, and Laos During the Years 1858, 1859, and 1860)经出版后让世人第一次知道了东南亚真腊王朝曾经的辉煌-吴哥文明。
1866年
法国摄影师艾米尔.基瑟尔(Emile Gsell)发表了他拍摄的吴哥寺照片,让世人第一次从照片上领略了吴哥寺的雄伟。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筑-吴哥寺与
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万里长城、印尼的婆罗浮屠并称古代
东方的四大奇迹。
检完票后,我们沿着这条200米长、12米宽的引道走近吴哥寺。引道的半边被重新修整过,道路相对平整,另半边则保持原样,凹凸不平,还有些倾斜。它两边原有的蛇神那伽(Naga)栏杆,现在只在接近最外层围墙处还保留一小段,其它地方都没了。引道外边是护城河,墨绿色的水面如此宽阔看上去就像个大水库,相比之下
北京故宫四周的护城河简直就是个小水渠。护城河周围又被一圈绿色树木带所包围,从它的鸟瞰图上看,吴哥寺根本就是埋在绿色森林和白色水池中的一块宝石。
其实,护城河也算是一道人工屏障,在吴哥寺被废弃的几百年里,它阻挡了森林中的树木肆意生长从陆地上侵蚀建筑,使吴哥寺比其他古迹保存得略为完整。但它还是无法阻止从空中飞来的树种在寺庙的砖瓦缝隙中安家落户,逐渐长大后瓦解建筑,所以吴哥寺仍有不少建筑已经坍塌。
这条引道像座堤坝,它切断了吴哥寺西面的水域,也像座桥梁,连接着人间和“天堂”。吴哥寺共有东、西两条引道,据记载当年西引道是裹金的,也不知道裹在哪儿。还有就是原来连接护城河两岸的是座木桥,这条石头引道是在吴哥寺建好一个世纪后才修的。
吴哥寺的正门朝西,这与吴哥城及周边大部分建筑的朝向相悖,所以很多学者认为它是苏利耶跋摩二世为自己修建的一座皇陵,根据是:
1.吴哥寺正门朝西,面向日落,这与
印度教墓地的习俗相同。
2.外围回廊浮雕顺序是逆时针方向排列,与正常的顺序相反,而与婆罗门教葬礼时在墓地巡行方向一致。
3.回廊浮雕中国王苏利耶跋摩二世的相貌与毗湿奴神很相似,暗指死后升天能像神一样永驻此地。
我再加一条,它长长的引道也证实了这个观点,古代的,
北京的明十三陵有不少陵墓也有长引道。现代的,
南京中山陵也有条长长的阶梯形引道。另外,有考古学家还在吴哥寺正中央的高塔里发现了一些葬礼用的罐子。
西堤尽头是吴哥寺的最外层围墙,围墙正中有3座塔门,中间这座高的就是吴哥寺的山门,是走人的;两边的是走大象和马车的,叫象门。
山门门楣上的浮雕-
印度史诗《罗摩衍那》(Ramayana)中的战争场面。
在正面三座塔楼南边那座里供奉着一尊修复过多次的八臂毗湿奴雕像,据说在苏利耶跋摩二世在位时,它被供奉在吴哥寺中央高塔下的神殿里,他死后,吴哥寺改为佛教,雕像也就被请到此地守护。
在山门朝东的围墙上,刻有跳舞的仙女和骑马武士,最值得关注的是在南塔楼那边朝东的墙上有一尊微笑的女神Apsara,她是吴哥寺1600尊Apsara中唯一一个露出牙齿的女神。功课没做够,这两个都没看到。
这是最外层围墙的西面,每个葫芦棂式窗户中间都刻有一或两位头戴高高尖顶帽、腰系围巾、姿态各异的女神Apsara,窗户上面还有一整排舞动的女神。
过了山门,前面是一条更长的引道,道路两旁有蛇神那伽栏杆,显然是已修复过的,在每个出口处那伽都高昂着头。引道尽头有一个十字高台,叫王台,王台左右有石狮把守,它的东边就是举世闻名的吴哥寺。
引道长350米、宽10米,高出地面1.5米,每隔50米有台阶下到地面,共有6处。走到一半时能看到引道两边各有一座藏经阁,北边的重新修过,四面都有楼梯有模有样的;南边的已经差不多没了。北藏经阁的东边就是早上看日出时来过的荷塘,当时这里挤满了人,连藏经阁上也坐了不少,现在只有2、3个游客在那里照相。南藏经阁前的水塘几乎干涸了。两个水塘都是16世纪后加上去的。
来到引道尽头,看到了和
柬埔寨国旗上一样的景象:金字塔形高台上耸立着五座石塔,后面两座被前面的挡住了,这就是吴哥寺的中心建筑群。
中心建筑群有两大部分:回廊和祭坛。祭坛由两层长方形回廊和最上一层正方形回廊环绕的须弥台组成,一层高于一层,有学者说它们分别代表国王、婆罗门和月亮,塔中心是毗湿奴(权利、地位也是一层高于一层,此说法略显牵强)。最顶层祭坛上矗立着按五点梅花阵式排列的五座宝塔,象征着须弥山的五座山峰,它们与印度的金刚宝座塔布局一致。五塔中周围四座较小,中间那座最高,象征着印度神话中位于世界中心的须弥山(Mount Meru)。塔与塔之间有走廊相连。
传说须弥山由金、银、琉璃和玻
本篇文章来源于
神舟国旅柬埔寨旅游频道(
http://www.shenzhouguolv.com/jianpuzhai/)
本文地址:
http://www.shenzhouguolv.com/jianpuzhai/youji/32027.html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