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死亡之海”,很多人会想到“塔克拉玛干沙漠”,其实真正的“死亡之海”不应该是“塔克拉玛干
沙漠”,而是罗布泊!
在罗布泊,有两个性质不同的“死亡之海”:一个是原子弹爆炸形成的死亡之海,另一个是罗布泊干涸形成
的死亡之海。原子弹爆炸形成死亡之海是一瞬间的事;罗布泊干涸形成死亡之海是渐进的变迁。这两个性质不
同的死亡之海,蕴含着二十世纪留给我们的两条启示:我们面临的挑战,一半来自高科技奇迹;另一半来自自
然环境的恶化,自然环境的恶化往往是起因于人类的活动!
营盘古城与太阳墓地
2003年11月3日,我们一行5人,乘2辆丰田越野车,携带2部卫星电话和2个GPS,从
乌鲁木齐出发,取道一号
冰川经巴仑台抵达
库尔勒,这是一条险峻的山路。
4日,我们从库尔勒出发,沿途在一个叫不上名字的小村落吃了烤全羊,这里的烤全羊40元1公斤,是用梭
梭柴烤的,味道很美,远近闻名。中午我们抵达34团,一辆越野车携带了90公斤汽油,另一辆越野车装上了够
用15天的食品和水。
从34团,我们下了公路。沿途经过35团、沙漠公路、孔雀河,参观了营盘古城、营盘古城北遗址、营盘古
墓和太阳墓地。营盘古墓多被盗挖,人骨遍地,有的还有肉!太阳墓地位于孔雀河古河道北岸。它是1979年冬
被考古学家侯灿、王炳华等所发现,古墓有数十座,每座都是中间用一圆形木桩围成的死者墓穴,外面用一尺
多高的木桩围成7个圆圈,并组成若干条射线,呈太阳放射光芒状。 经碳14测定,太阳墓已有3800年之久,它
是哪个民族哪个部落的墓地?为何葬在这里?这群人居住何方?是把太阳当做图腾建造此墓还是有别的意义…
…20年过去,仍是个不解之谜。罗布泊文明和楼兰文明之间近2000年的断裂又是怎么一回事?也许待太阳墓之
谜解开也便有了结论。 这里出土了距今3800年、为印欧人种的“楼兰美女”。发现了近10处古代人类遗址,一
些石球、手制加沙陶片、青铜器碎片、三棱形带翼铜镞、兽骨、料珠等人类遗物,暴露在未被沙丘完全覆盖的
黄土地表面。还有一些5000-6000年以前的石刀、石矛、石箭头、细小石叶、石核等。这清楚地显示,今天已
是不毛之地的楼兰,自新石器后期、青铜时代直至汉代前期,的确曾绿草萋萋,森林覆盖率达到40%。
当晚我们在荒漠野营。荒漠上空的明月,既有古典之美,又有野性之美。这是一轮真正的古月,一轮古之
胡月,旁边没有一丝儿云彩,高洁如此,孤独如此,寂寞如此。这又是一轮野月,一轮荒漠夜空之月。可能是
由于这里荒无人烟的缘故吧,它怎么可以亮成这样,亮得如此野性,亮得如此肆无忌惮,亮得让人心惊,亮得
使人不敢长久地向它凝视。我从未见过天上的星星这么多,这么低,这么大,这么亮。今夜忽然发现,原来星
星们也都远避尘世,在这里聚会呢。天上的银河,是干涸的孔雀河在天上的倒影吗?
马兰消毒站与咸水泉
第三天,我们继续在孔雀河的阶地上驰骋,左边是不高的山脉,右边就是孔雀河古河道,河道内尽是红柳
和胡杨林。现在由于生态输入的原因,孔雀河古河道植被茂盛,生意盎然!
很快我们就到了马兰消毒站,这里有大量的遗迹和遗物,如假山、洗车点、全封闭的靴子和地窝子等等。
过去,当车辆从核试验区返回经过这里时,必须严格消毒后才能返回马兰基地。中国从1996年7月30日起暂停核
试验,但核试验场区仍是重要的军事禁区,各个哨所的执勤战士仍在守卫着这片过去30多年里曾爆炸过40多次
原子弹和氢弹,现在已沉寂下来,而且可能会永远沉寂下去的无人地带。
沿途我们经过了好几个早已废弃的核试验用过的兵营,这里有很多有1964年字样的盘子和电子器材等。它
们所处的位置多在缓缓的高地上,很像浮出沙海的一个个孤岛。残破房屋,像是被一场风暴卷上沙滩的几艘破
船,狼藉地拥挤在一起。附近到处散放着一些废弃的油桶,好像爬
上海滩的一群海洋动物,都被饿死在那里了
。每间屋子的房顶都被掀掉了,全都向天敞着大口,在同上苍对话!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在罗布泊爆炸成功:旷古洪荒的罗布泊闪现出一团耀眼的白光,炽热的火球冲天而起,巨大的蘑菇云升上高空
,强大的冲击波将试验区内的大炮、坦克掀翻,飞机被冲得像狂风中的一片树叶打着旋转……
当晚我们住在咸水泉附近。泉源形成的一个小湖泊很美,熠熠生辉。我们在咸水泉里洗头洗脚,负责此次
活动的
新疆国际体育旅行社的钟林先生因为酷爱冬泳,还多次横渡咸水泉!(现在想起来,我们都很后怕,因
为这里离原子弹爆炸点只有几公里,有核辐射!)
孔雀河和龙城
孔雀河是一条东西流向的河。如果“追根溯源”,它的上游要从发源于北天山深处的开都河算起。开都河
由西向东,注入焉蓍盆地的博斯腾湖。孔雀河则从博斯腾湖出发,先向西南拐了一个小弯,为库尔勒、尉犁两
个城市送去沙漠甘露,然后掉头向东,一直沿着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北缘东去,最后注入罗布泊。
新疆这地方,有水就有好风光。"开都河--博斯腾湖"是一条银线坠着一颗明珠;"孔雀河--罗布泊"又是一
条银线坠着一颗明珠。这上下两个半截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水系,孕育出了古代北丝绸之路的繁荣文明。
这水系的上半截,"开都河--博斯腾湖"一线,如今仍有绮丽风光。这水系的下半截,"孔雀河--罗布泊"一
线,则早已彻底干涸了。"孔雀河--罗布泊"从古代的水潦之地,演变成今天滴水不剩的荒漠地带,自然界这个
漫长的变迁过程,使孔雀河两岸和罗布泊周围地区形成了千奇百怪的雅丹地貌。在孔雀
河北岸一线,就绵延着
一条约有20-30公里宽的雅丹地貌带。雅丹地貌是自然界的鬼斧神工之作,是车辆无法通行、徒步难以穿越的魔
鬼阵、迷魂阵----龙城!龙城比
克拉玛依的魔鬼城更壮观,面积也更大。
楼兰保护区和土垠遗址
在龙城有楼兰保护区的牌子,因为这里已经是楼兰保护区了。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楼兰在历史舞台上只活
跃了四五百年便在公元4世纪神秘消亡,是何原因至今说法不一。过了1500多年,
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和罗布
人向导奥尔德克于1900年3月28日又将它重新发现,因而轰动世界,被称之为“
东方庞贝城”。百年来,楼兰一
直是中国乃至世界各地探险家、史学家、旅行家研究考察的热点。楼兰美女、楼兰古墓、楼兰彩棺……一个又
一个楼兰之谜诱惑着所有的人们。 据《史记 大宛列传》和《汉书 西域传》记载,早在2世纪以前,楼兰就是
西域一个著名的“城廓之园”,有人口一万四千余,士兵近三千人,可谓是一个泱泱大国。古楼兰又是古丝路
上西出阳关的第一站,当年在这条交通线上是“使者相望于道”,交通繁忙,城市经济繁荣。奇怪的是,声名
赫赫的楼兰王国在繁荣兴旺了五六百年以后,却从4世纪之后,史不记载,传不列名,突然消声匿迹了。
过了楼兰保护区的牌子后车辆开始右拐,抵达一个高地,这里地面散落着大量人骨、佛珠残片和生锈的箭
头,这里就是土垠遗址,是中国考古学家发现并命名的一处汉代后勤驿站遗址,在古时是丝绸之路的一处军事
要地。
楼兰保护站和余纯顺墓
第四天,日出。东方地平线上燃起了一簇圣火,那一小簇圣火的火苗渐渐大了,大了……只一小会儿,半
个火球拱出地面,将罗布泊荒原镀上了一层金光。这是一片没有任何山峦起伏,没有任何植被的寂静荒原。它
卸却了一切历史重负,坦荡得心可对天,气贯天宇。在如此宏大的背景上冉冉升起一轮红日,如此壮阔,如此
辉煌,这是我有生以来从未见过的壮丽画面!晨曦映照在同伴的脸上、身上、心上,这是一幅很动人的画面。他
们的眼神沉着而专注,带着惊喜。这是一群为我们的生活寻觅诗意的人,但他们平日里也都要为各自的生存和
生活劳碌奔忙。在今天这个难忘的凌晨,他们暂时从生活的战场上撤下,也像这片卸下历史重负的罗布泊荒漠
一样,卸下了各自的精神重负,陪伴着自己的心灵到这里来做一次短暂小憩。我从后面望去,大家的头上、肩
上,都有一圈光晕。一辆辆车子的顶盖上也泛出一层光亮。荒漠上,晨曦像水流一样漫过一个个沙丘,阳光正
从远方向我们脚下漫溢过来。哦,太阳贴着地面将圆未圆的一瞬,极像一个刚从母腹脱胎而出的婴儿,圆圆
的,红红的,胖胖的,好生可爱。只见太阳和大地母亲连血带肉地粘连在一起,粘连的地方就像一条带血的脐
带,软软地被拉长,拉长,终于断离。一团血肉,终于成长为一轮红日,离开大地,升天而去。
离开土垠遗址,几十分钟后就到了楼兰保护站,这里有2个汽车房子和1个地下宫殿,地下宫殿是夏天住的
,汽车房子是冬天住的,有3个男人,酒是他们最好的朋友。余纯顺墓位于铁板河出口不远的一处土台,1996年
6月余纯顺迷失方向步行到此,因干渴全身衰竭而死亡。他死时距自己亲手填埋的水和食品供给地点仅2公里。
现建有墓地墓碑和大量纪念碑,整个陵墓面积盛大,呈直线状,长达百米,极似一个勇者在最后的时刻,慢慢
地、一步一步地前进了100米,最后轰然倒地!
低洼干涸的罗布泊湖盆,恰如一个巨大的太阳能聚光镜,酷夏季节,每天中午的地表温度最高可达六七十
度。余纯顺迷路后求滴水而不得,却要在46℃高温中艰难跋涉、挖坑找水,终于不支。余纯顺的精神非常可贵
,我们中国人非常需要发扬这种敢冒险、敢开拓的精神。我在想,假如余纯顺有卫星电话和GPS,一切都会变得
很容易……
罗布泊一湖心和二湖心
从地图上看,罗布泊湖底呈葫芦状,南端细长,北端宽阔。罗布泊干湖的滩地里,地面上布满着古代胡杨
树根的横断面,一个圆圈就是一棵树,一个挨着一个,可见古代的罗布泊有着茂密的森林。每个圆圈中间部分
的木质都没有了,剩下的一圈边沿木质纹理却非常清晰,而且都已石化,不过质地比较疏松,一掰就能掰碎。
我来到干湖东岸最后一个雅丹土台跟前,它的底部有一圈一圈被水冲刷过的痕迹,说明这个土台曾在水中
站立过。离土台不远的一个低洼处,有两块胡杨树疙瘩躺在沙地里,很像两位隔世老人的脸型,饱经沧桑,满
脸皱纹,眼窝深不可测,眼睛几乎已无法睁开,苍老得动人心魄。我判断,这两块胡杨树疙瘩是从别处漂来的
。它们曾在罗布泊随水漂流了不知多少年,当湖水彻底干涸时,最终被搁浅在这片低洼处。
同孔雀河沿岸土台林立的雅丹地貌相比,彻底干涸的罗布泊湖底是另一种奇观。它平坦得使人不敢相信,
似乎前方广阔无垠的不是一片平坦的沙地,而是平静的湖面上结了一层薄冰,总担心车轮下的这层薄冰会突然
破裂,我们会连车带人沉没下去,心中总有那么一点儿不太踏实的感觉。湖底这一望无际的沙地,就像严重皲
裂的老人皮肤,表面一层盐壳都已干裂开口,一块块翘起。
几十公里宽的干湖湖底没有任何"丘"状起伏,只是一些微微起伏的"沙波",是"碧波荡漾"被突然"冻"住的
模样,是一片"死水微澜"。据资料介绍,1972年罗布泊蒸发完了最后一滴水,终于彻底干涸了。
楼兰遗址与现代设备
越野车穿越了一马平川的罗布泊干湖湖底,开上西岸沙滩,一下子扑到了丘壑纵横的风蚀地貌,向沙丘沟
壑间冲了进去。翻越过一个沙包又一个沙包,3个小时后,我们抵达了楼兰遗址的外围,这里所有植被全部枯死
了。沙丘沟壑间竖着一些胡杨、红柳和沙生植物的枯枝。它们已在原地站立了千百年了,至今仍在原地一动不
动地站立着。由于罗布泊荒漠被蒸发得没有一丝儿湿气,这些植物枯枝根本不可能腐烂。它们显得很有耐心,
还将在原地继续站立下去。它们似乎都在耐心等待,等待有朝一日繁忙的丝绸之路重开,等待古楼兰的繁荣景
象重新回到人间。
许多沙包周围遍地是红柳的断躯残肢,"尸横遍野"。
我们全神贯注地在沙丘沟壑间搏击了一路,一句话都没说。这时钟林突然冒出一句:"看,佛塔!"
那座佛塔是楼兰废墟仅剩的一个明显标志。所谓"佛塔",其实它已坍塌、风蚀成一个高大土堆。远远看去
,与绵延几十里的雅丹地貌中的某一个土台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它高于其它所有土台。我读到过几本有关楼兰
研究的书籍,有的用这座佛塔废墟的照片做封面,有的用它做插页。一经司机提醒,我一眼认出了它,立刻怦
然心动。
哦,楼兰!
我跳下车来,心中涌出"抢占制高点"的冲动,在沟壑沙丘间翻越跳跃着向佛塔废墟跑去。好几次在沟壑间
见到满地陶片,我也顾不得去拣,只顾一个劲儿向前冲去。紧跑快跑,我终于第一个冲上了佛塔废墟,立刻按
动相机照了一张佛塔废墟照片,以便把到达楼兰的准确时间记录在底片上。
整个楼兰遗址一片死寂,没有一点儿生气。
刚才在接近楼兰废墟的一小片低洼地里,我发现奇迹般活着几丛绝处逢生的红柳。现在,我站在佛塔废墟
上向四周了望,南面有一条干涸的河沟,河沟南岸是一处房屋遗址,遗址上立着一根木杆,木杆尖上竟落着一
只小鸟!那几丛红柳和这只小鸟,是湮没千余年的古楼兰向我们派来的生命使者,使我们同古楼兰之间有了生命
与生命的沟通,而不是生命不辞万难前来造访死亡。
此次楼兰之行,使我感受到,一旦置身荒漠,周围没有了别的生命,没有了草木和飞禽走兽,自己心里也
会孤独得无着无落。在某一瞬间,甚至在自己身上也会找不着生命的自我感觉。在这寸草不生的死亡之域能见
到几丛红柳、一只小鸟,立刻感到自己的生命有了着落,听得见自己体内的血液在血管中汩汩地奔流。人活着
,是因为同时有草木活着,有飞禽走兽活着。人类永远需要有别的生命陪伴。
千百年来,旷日持久的漠风日夜不停地在切割着这里的地面,楼兰废墟已被切割成一个个互相独立的土墩
、土台。佛塔废墟是独立的一墩;出土过大量文物的"三间房"废墟是独立的一墩;西南面的民宅废墟又是独立
的一墩;正南停留着一只小鸟的地方也是独立的一墩。这些墩与墩之间的沙土都被天长日久的漠风渐渐刮走了
,形成了很深的沟壑。这些残留有废墟的土墩,是因为有坍塌的断墙、房梁、篱笆和残墙中的红柳枝条、芦苇
等等压住了沙土,才保留下这些墩状土台。
佛塔废墟是一个烽燧状的土墩,塔身是由一层红柳枝条、一层粘性泥土相叠着堆筑而成的,土层中仍可清
晰地见到那些枯而不朽的红柳枝条。佛塔土墩南坡上的僧房已塌坍无存,地上散落着几根胡杨木梁柱和一些红
柳枯枝。一根根满身裂纹的胡杨木梁柱,都还保持着方方正正的形状。这种裂纹的形状非常特殊,每条裂纹与
左右相邻的其它裂纹时断时续地互相勾连着,没有哪一条裂纹是直通到头的。因此,它们虽然浑身开裂如此,
但整根梁柱却能保持不断不散。这是楼兰废墟中胡杨木遗物的特征,其它任何遗址中的任何木质遗物都不会开
裂成这样。其中有一个胡杨木门墩,是在一块长方形木块中央有一个圆形凸起,又在圆形凸起中央凿出一个安
装户枢的圆形凹坑。由于它形状特殊,大家纷纷扶住它照相留念。
从佛塔遗址向西,翻过一道深沟,登上了"三间房"土墩。"三间房"是一处官署遗址,是楼兰古城的中心。
这是整个楼兰废墟仅存的几道土墙,土墙厚达半米。室内空间非常窄小,房间宽度不足两米。但较深,成狭长
的一条,很像江南民居中的"弄堂"。这种古代官衙建筑形式显得非常特别,为什么要筑如此厚的土墙?是出于防
盗,还是利于御寒?那么,这间不足两米宽的小小衙门内,坐着的是一位什么样的官?他相当于今天的县长还是
乡长?但我知道,古楼兰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是称为"国"的。
房不在大,有文物出土则名。这"三间房"是发现文物最多、对楼兰学贡献最大的一处重要遗址。瑞典的斯
文·赫定1900年3月末首次到达楼兰,第二年他在这三间房内共发掘清理出120支木简、157件汉文文书。后来,
英国的斯坦因又先后几次来到楼兰,又从这三间房遗址的两个灰堆中清理出几十件重要文物。灰堆,即古代官
衙的垃圾堆。斯文·赫定和斯坦因是两位"拣垃圾"大师,两位蜚声世界的探险家兼考古学家,两位中国西域古
文物大盗,两位楼兰学的开山鼻祖。
在"三间房"西南侧的一个土墩上,沙堆里立着一圈木桩,可能是一处民居遗址。地上横着两根粗大的门柱
,门柱旁有两个很大的胡杨木门墩。汪成农和摄像员杨军岭都说,他们上次进楼兰时,这个门框还是立着的,
这次来已经倒塌了,真可惜。他们不无担忧地说,下次再来,不知道还能不能见到这些东西。他们又领我到房
址的西南角上去看一盘石磨,可是在沙堆里找来找去没有找到,石磨不在了,不知被谁搬走了。楼兰的地表残
存文物正在严重流失。
在楼兰遗址附近的大本营我们野营了一晚,这一晚钟林喝醉了。
第五天,我们开始返回。
第七天,我们安全返回了乌鲁木齐。
回想这七天的罗布泊和楼兰之行,我惊奇地发现:时值二十一世纪,随着卫星电话和GPS的普及以及可接受
的价格,去罗布泊和楼兰已不再有任何危险可言,只要带上卫星电话、GPS和足够的食品和饮料,即使车辆抛锚
无法维修,你只要原地待命打卫星电话通知后方您的位置即可,48小时内后援即可到达!当然必须至少有2部卫
星电话和2个GPS,以及优秀的司机、向导和后方人员,正如“新疆行”网站(www.xjx.cc)中的罗布泊/楼兰七
日行中所说:
楼兰位于茫茫罗布泊,仅知路线是没有用的。必须同时具备以下6个条件才能100%保证走近楼兰的安全:
1、备有至少2个GPS
如果有卫星电话,但没有GPS,则无法告诉后方准确位置,因为罗布泊的大部分地区没有参照物。
同时有些GPS会在关键时刻不能使用,因此必须携带2个以上的GPS,而且内置的RAM电池必须是新的,否则
会因电量不足而无法定位。
2、至少2部卫星电话(有备用电池)
如果遇到问题,没有卫星电话是不行的,因为罗布泊地区手机没有信号,电台太远无法联络。
任何情况下,都会有1%走散的可能,因此必须携带至少2部卫星电话,以此保证走散的人员都有卫星电话,
从而都有安全保证,通过与后方的中介联络,走散双方会很快汇合或各自行动。万一遇到特大沙尘暴,逗留时
间会大大延长,因此备用电池是不可少的。
3、至少2部可互换零件的四驱好越野车(有牵引绳)
在路况级差的罗布泊,任何车辆都可能出问题,因此必须有2辆以上的好越野车。
同时,必须携带所有易损的零件和足够的汽油,而且2车零件可互换,并带有牵引绳,以便互相牵引。
4、合格司机(熟悉路线并精通汽车维修)
在罗布泊地区,仅有GPS是不行的,必须有熟悉路线的好司机;在路况级差的罗布泊,任何车辆都可能出问
题,因此司机必须精通汽车维修。
5、够15天的食物和水
万一遇到特大沙尘暴,逗留时间会延长,但据我们多年的经验,无论如何不会超过15天。
6、后方联络
有时候,想不到的意外会同时或陆续发生,因此后方必须随时做好或主动派出强大救援人员和车队。
本篇文章来源于
神舟国旅新疆旅游频道(
http://www.shenzhouguolv.com/xinjiang/)
本文地址:
http://www.shenzhouguolv.com/xinjiang/youji/187681.html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