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斗子本为一座海上孤岛,后兴建发电厂而形成半岛状的突鼻。而着名的望幽谷及八斗子海滨公园,也因半岛的形成 八斗子而更加可亲。 自八斗子市街沿环山路爬升,可抵八斗子海滨公园,循木梯下行即抵位在长潭里与八斗子间的望幽谷。谷成V字形,碧绿宽敞,起伏有致,谷地中央有一块平台式草坪,多条石板步道自草坪辐射而出,通达四周小丘顶端,小丘上展望良好,可远眺基隆屿、和平岛、八斗子渔港。谷地北面尽头为一断崖,立于崖上,海天一色,景致悠远;越过崖顶,一片绿油油的草地映入眼帘,徜徉其上,令人心旷神怡。
循崖顶旁小径下行,可至一片宽约20公尺的海滩,海滩遍布海蚀平台、豆腐岩等地质景观,沙、岩兼具的地形,适合拾贝、抓蟹及戏潮等活动。若沿环山路登上丘顶平台,在此展望,碧波万顷,入夜后,海面点点渔火与滨海公路的灯火相辉映,交织成亮丽的夜景,或是回眺九份山城的荧荧灯火,亦别具风情。
范围
八斗子是台湾基隆市的一处聚落,范围包括基隆市中正区的八斗里、长潭里、碧砂里、砂子里、新丰里等五里。
地名由来
八斗子的地名由来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
最早该地住有八户杜姓人家,“杜”字在闽南语发音与“斗”字同音,故称八斗子;
第二种
当年杜氏兄弟带了十几斗米粮渡海,来到此地只剩八斗。最为可信的说说法是基隆原为平埔族凯达格兰族的住地,而凯达格兰族的语言里Patau是女巫的意思,所以很有可能当时在现在八斗子有女巫住于此。
历史
清朝雍正时期,杜氏来到八斗子以捕鱼维生,逐渐形成渔村。 八斗子1937年:日本当局将“八斗子岛”与台湾本岛之间填海造陆,形成八斗子半岛,为天然良港。
1968年:渔业局渔港兴建计划拟定。
1974年:行政院决定兴建八斗子渔港。
1975年9月:八斗子渔港兴建工程动工、第一期泊地工程。
1979年7月:第一期工程完工,正式启用。
1980年:渔市场、排水、道路、停车场的岸边设施完工。
1980年:第二期碧沙泊区工程动工。
1987年:第二期工程完工启用。
1989年:增设突堤码头、船梁入口缩小,第二期渔港工程动工。
1992年:第二期渔港工程(碧砂渔港)完工。
1998年:西内防波堤和南消波堤兴建。
八斗子海滨公园
位置
位于基隆市中正区,因为地质层属于砂岩地形,因此在风雨及海浪经年累月的侵蚀下,海蚀地形相当奇特,是观赏奇 八斗子海滨公园岩怪石的好景点。
形成
由于海蚀地形造成的嶙峋海岸景观,再搭配渔点点渔船,在夕阳西下所构成的美景更是不在话下,为欣赏美景许多游客会不约而同来到八斗子滨海公园。
历史
早期的八斗子滨海公园附近为军事重地,并不开放一般民众进入,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八斗子从战略地位转而提升观光地位,才开放民众入游玩,有关单位也将此兴建为滨海公园,是观赏八斗夕照及基隆海景的好景点,并设有一处宽广的木制观景平台,还可眺望至基隆屿,也十分适合露营野餐,在海风的吹佛下,格外惬意。
交通
公交车: 1.从基隆搭乘市公车103路望海巷线班车,在八斗子站下车,下车后,沿着八斗街前行走不久,遇到岔路,取右道继续前行,遇岔路先右转再左转,接上环山道路,行走大约10分钟,就可以到达抵达海滨公园。 2.从基隆搭乘往福隆的基隆客运车,在八斗子站下车。 3.从台北的北站搭乘往苏澳、罗东的台汽客运中兴号班车,在八斗站下车。
开车: 自基隆交流道接东岸高架桥下高速公路,循中正路接2号省道至八斗子,沿八斗街前行不外,可遇岔路,取右道进入,遇岔路先右转再左转,接环山道路,全程约8.1公里。
据悉,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2011年北京市民赴台旅游意愿曾一度受到抑制。为提振市场,旅游企业台湾市场的定价策略显得较为保守
偶打算近期去台湾旅游,厌烦了跟团,因为已经去过一次了, 在办理支取在网上搜关于台湾自由行签证的信息,有成功记录的只有一篇
领略台湾自由行游记 台湾行,没有逻辑,没有计划,新鲜,忙碌,一点点记录下来,算是一篇零零碎碎的游记吧,现代人越来越懒,
由于我刚以个人方式跟团去了台湾旅游,所以告诉大家一些我去时旅行社给我办入台证件问我要 的一些应备资料和要到台湾脱团要的有关手续:1、护照2、填写申请表1份(旅行社会
从台东出发,我们前往台湾的最南端――恒春半岛的垦丁国家公园。开始的时候一路依然在海边行驶,到了南回公路,我们转向恒春方向继续前
商务入台证办理登记表.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