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霞海城隍庙位于台北市大同区迪化老街上,是台湾的国家三级古迹。该庙庙地十分狭窄,面积约只有46坪大,却是大稻埕一带地区的重要人民信仰中心,与法主真君庙、慈圣宫妈祖庙合称“大稻埕三大庙”,也是大台北相当重要的庙宇之一。
台北霞海城隍庙一般来说,霞海城隍庙所属宗教应为道教或台湾民间信仰中的城隍信仰,属多神教。该庙除了主祀霞海城隍外,也旁祀城隍夫人,月下老人,八司官,文武判官,范谢将军(七爷八爷),八将,马使爷及义勇公。另外,该小庙现容纳有600多尊各式神像,也是该庙的特色之一。
每年到了「七夕情人节」这一天,都会有数以千计的未婚男女,涌进台北霞海城隍庙,祈求好姻缘,光是去年就成功促成六千五百多对新人结婚,送回庙里还愿的喜饼,摆都摆不完。
台北霞海城隍庙起源 1821年,百余名泉州同安人,搭船迁移至台北艋舺。顺利到达目的地后,新移民中的其中一位商人陈金绒,于艋舺八甲庄(今之老松国小附近)自宅供奉携自同安故里的霞海城隍神像以方便该地同安人祭祀。
1853年,艋舺发生严重的分类械斗顶下郊拼。冲突中,含盖著晋江,惠安,南安这三个县的泉州三邑居民,设计焚毁安溪人信仰的艋舺祖师庙并穿越,急速发动突袭,联手攻击同安人。因而落败的同安人,不得不放弃艋舺居住地迁移至大稻埕避祸。当时从动乱中侥幸保存的城隍神像,于迁徙大稻埕后仍祭祀于陈家。
1856年,大稻埕的同安人开始筹建城隍庙。经林佑藻、陈浩然与苏斐然等人的资助,1859年3月18日座落于南街(今迪化街一段现庙址)上的城隍庙正式完工。该庙因南街街道狭窄因素,庙埕与庙殿均十分拥挤。不含前方庙埕,该庙仅只有46坪大小。
此间非官祀的城隍小庙,因为其主祀霞海城隍神像,来自原本是中国福建省泉州同安县霞城(下店乡)海边的临海门庙,因此庙名定为“霞海”。另外,在祭祀神祇方面,大稻埕霞海城隍庙除了供奉从同安县霞城过来的城隍神像外,也如其他城隍庙相同的旁祀城隍夫人,八司官,文武判官,范谢将军(七爷八爷),八将等等。比较特殊的是,该庙侧殿旁祀于1853年分类械斗中丧生的38位同安乡壮丁,并以“义勇公”称呼之。
城隍信仰 中国道教信仰中的城隍是兼管阴阳的神祇,也是中国神话中守护城池的神。城隍专司人间善恶之记录、通报、审判和移送之职。现被人供奉于庙宇称为城隍庙。城隍的崇拜盛行于中国、台湾和新加坡。
台湾现有的城隍信仰是道教结合佛教与儒教的台湾民间信仰。台湾城隍是唯一有阶级之分的台湾主要神祇,到明太祖朱元璋时,对城隍特别崇敬,敕封京师、府、州、县四级城隍,各级城隍神都有不同爵位和服饰,各地最高官员需定期主祭。明太祖曾下令各级官员赴任时,向城隍宣誓, 城隍有阶级之分,洪武二年(1369年),封京都金陵城隍为“福明灵王”,汴州、濠州、鸠州、和州、滁州等朱元璋“龙兴之地”城隍亦封为正一品王爵。其余城隍各赐爵位:府城隍为“二品威灵公”、州城隍为“三品灵祐侯”;县城隍为“四品显祐伯”。
不过,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即取消城隍之爵位,仅称为某府、州、县、城隍之神。
明朝以后,民众一般把城隍归为下列几类:都城隍(公爵,威灵公):掌管省。府城隍(侯爵,绥靖侯):掌管府。县城隍(伯爵,显佑伯):掌管县。
及至清代祭城隍同样列入祀典,城隍的地位更崇高。但凡新地方官到任前需到当地城隍庙斋宿;上任日,更需在城隍前完成祭礼才能就任。由此观之,城隍的职能随时代变迁,已由起初有求必应的神明转变为地位超然的国家和地方守护神。
由于城隍主要是掌管城池的神,因而城隍信仰大多分布在行政中心的府县城等大都市,例如曾为各地行政、经济中心的台北市、台中市和台南市等都有城隍庙。
值得注意的是,大稻埕霞海城隍属闽南人民自行奉祀的城隍,并非钦定官祀,因此其庙名中既没有管辖省县市地名,其城隍也没敕封尊称,这是与其他城隍庙比较不相同的。
据悉,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2011年北京市民赴台旅游意愿曾一度受到抑制。为提振市场,旅游企业台湾市场的定价策略显得较为保守
偶打算近期去台湾旅游,厌烦了跟团,因为已经去过一次了, 在办理支取在网上搜关于台湾自由行签证的信息,有成功记录的只有一篇
领略台湾自由行游记 台湾行,没有逻辑,没有计划,新鲜,忙碌,一点点记录下来,算是一篇零零碎碎的游记吧,现代人越来越懒,
由于我刚以个人方式跟团去了台湾旅游,所以告诉大家一些我去时旅行社给我办入台证件问我要 的一些应备资料和要到台湾脱团要的有关手续:1、护照2、填写申请表1份(旅行社会
从台东出发,我们前往台湾的最南端――恒春半岛的垦丁国家公园。开始的时候一路依然在海边行驶,到了南回公路,我们转向恒春方向继续前
商务入台证办理登记表.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