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离开西江,继续在苗岭山脉的山路上蜿蜒而行,也许是我们的精诚所致,我们运气很好的路遇了这个苗岭深处小小村寨的人们正以他们最隆重的仪式欢迎一群远方的客人。仪式刚刚开始,我们一行欢天喜地地加入进去。进入黔东南两三天了,第一次完整而真切地见苗族儿女身着盛装,排列在进村的巷道口热情的苗族姑娘飞歌敬酒,用牛角盛装的拦路酒,进入的每个人都得沾沾嘴。进得村里不太大的活动中心,看样子村寨里是老少全出动了,那些精美的银饰让我眼花缭乱,细致的手绣衣饰鲜艳夺目。
全村的老少在村子里为客人们表演了一场生动的苗族歌舞。吹响的芦苼苍凉古朴,充满活力的曲调感人肺腑。我不禁感叹,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聪慧的苗家儿女用服饰记载着镌刻着历史的精美的斑斓,用芦苼唱出千百年绵延的“以歌养心,以舞养身,以酒养神”的百姓生活。他们用自己的一生,用子子孙孙的青春和生命为华夏民族执着完整的保存下先人创造的智慧。他们古朴的舞姿好像自古就是如此。他们把这个曾经荒凉的蛮夷之地,改造成中原文明的博物馆,他们用痴迷的传承能力,五千年不改的民族意志,他们用生命来真实地重现祖先的身影,为我们保留了这一片净土。
车过榕江,伴着321国道的是清秀蜿蜒的都枊江,至此,我们进入了黔东南的精华段。江边时有村寨,寨前是一簇一簇的凤尾竹,在阳光下婀娜成一片绿荫,在光与影中飘扬着。苗族儿女几千年来在这里傍水而居,依山而建,在这个人与自然的桃花源里信步游走。扑面而来的清风,让我不禁放飞自己的思绪,仿佛又回到华夏民族的童年,似乎那五千年前的失败,在苗家儿女心里没有留下痛楚,留下的只是一股无法驱散的乡愁。或许就是从对面的那条小径,或许就是淌过这条小河,蚩尤的部族在与天抗争的无奈中,他们背负着古老的中原文化来到这里,向这里的山山水水膜拜,重新创造着、延续着与杉树共同演变而来的疑固于空间的历史,成就着这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
很早就听说从江边的高山之巅上,生活着“拒绝现代文明”的岜沙人(俗称黑苗),其装束、生活、风俗习惯与几千年前无异,男子均偑刀枪,民风剽悍。我们此行是一定要去的。不知是开发过了?还是因为离县城太近?还是一些别的什么原因?我没有感受到这些。刚到寨门就见两排身穿民族服饰、肩扛猎枪的岜沙人,表演似的站在公路两侧,渐次收取门票。“岜沙”苗语的意思是“草木繁多”,在这里生态环境的确保护得很好,随处可见的大树粗壮而挺拔,村民们崇拜自然,以树为神。岜沙人身穿一种蓝紫色泛着光的布料很有特点,据说是一种叫蓝靛的植物在自己织的土布上染成,并且在染制时还要加入鸡蛋清,这样染成的布既有光泽又能防雨。在寨子山后的空地上,我们观看了一场由旅游局组织的感觉没什么意思的表演后,大伙信步走进村子,村间空地及山坡上,或聚或散或疏或密竖立着高大的木排,那是村民的晒谷架。大概是农忙吧,进村后我只看到三个岜沙人,一个孩子和一个妇女我们一举起相机就伸手要钱,还有一位乞丐似的老者坐在晒架边上木然的盯着我们这些路人。走出村子天色已晚,我们就势在公路边新建的招待所旁边的停车场上搭帐篷住了一晚,第二天一早就匆匆离开了。
离开时,我征求大家的意见,是到加鸠?还是到小黄?据说小黄当天下午有个千人以上的侗族大歌表演,很难得看到的。但是受到岜沙这种过度开发的影响,最后大家决定前往比较原始的,未开发的加鸠。虽然我也投了加鸠一票,但是后来到肇兴听过侗族大歌以后,才后悔没到小黄去听听千人大歌是何等的壮观。只怪时间太短,人生处处如此,有得必有失。
编号: 4449 满意度: 97% 出团日期: 待定
经典产品:快旅慢游;只为经典停留,精品休闲,深度体验。 精选精华:贵州旅游金三角--景点销量冠军,黄果树,荔波小七孔,西江千户苗寨。 特别安排:荔波县城一晚住宿:我们绝不安排荔波景区边的酒店
¥2880 |
查看详情 |
刘小三来信,三,三来,小三,来信,
贵州行流水日记――红色故乡,故乡,日,日记,水,流水,红色,行,贵州,
3月贵州行-干旱湮没不了的美景5,不,不了,干旱,湮没,美景,行,贵州,
2009.10.27黔西南深度游--天龙屯堡(3),深度,西南,
行走张安之紫云格凸河篇(二),云,河,行,行走,
一个地图上没法找的小村在观音岩旁边有一条青石板小路通往山沟沟里的一个小村。这个村子确实很小很小,小的好像没有一个正规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