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同铁宾馆挂牌三星,但却不供早餐,晨起外出吃刀削面,4元/碗,另外加肉3.5元。饭后出发赴云冈,根据网上信息,火车站应该有3-2路公交车,直达云冈,另外,也可以塔乘1路或21路公交到和平街下车,再转乘12路赴云冈。谁知,实际情况根本就不是这个样子,
大同火车站根本就没有直达云冈的公交车,而且,火车站也没有1路及21路。后经一位交警指点,找到4路公交,上车投币一元,到3-1路公交的始发站(站名忘记)转车,再投币1.5元,到云冈站下车。
大同城内到处挖沟、修路,整座城市就好像是工地,交通十分混乱,就连一些非常繁华的地段,也被挖得一塌糊涂。4路公交途经华严寺,大殿屋顶上已经没了瓦片,裸露着成排的木梁,这座著名的古寺也变成了工地。此外,大同的小偷也是十分了得,从4路公交换乘3-1路公交后发现,我的背包拉链已经被人拉开,不过,里面只有雨伞、衣物和照相机三脚架等,都不是小偷感兴趣的东西。到当天晚上为止,在大同游逛一日,身后的背包总共被人参观过四次。幸好,值钱之物都在身前腰包之中,总算安然无恙。
云冈距离市区16公里,公路修得不错,3-1路车开得很快,然而,抵达景区却已是10:20,这主要是因为市内乘车耽误了时间。眼前的云冈也是一片繁忙,到处大兴土木,就连景区的大门也被围栏封闭,看样子是要在石窟群的正前方打造一座“云冈公园”。公路边有条土路,直抵“云冈石窟露天大佛”脚下,那里是景区的临时出、入口。土路两侧有很多摊点,出售食品及旅游纪念品,售票处是简易搭盖的板房,门票60元/人,60岁以上半价。
石窟群依山开凿,坐北向南,绵延约一公里,主要洞窟由东向西,编为№1至 №45号。窟内共有石佛造像51000余尊,其中,最大的佛像身躯17米,最小者仅有数厘米高。在众多的洞窟中,№16至 №20俗称“昙曜五窟”,开凿的时间最早,气魄也最大,它们是公元460年至465年间,由北魏凉州禅师,昙曜和尚主持修造的。此外,五华洞(№9至№13窟)以及№5、№6两窟也堪称精华,这些洞窟多为北魏孝文帝迁都
洛阳之前开凿,至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
“昙曜五窟”是云冈石窟最为引人注目的部分,其共同特点是规模宏大,洞中突出三世佛(过去、未来、现在)的造像,而且,本尊主佛都是形体高大,占据了窟内的主要空间。那尊著名的“云冈石窟露天大佛”就是“昙曜五窟”之№20窟正中的释迦坐像,它高达13.8米,造型雄伟,气势浑厚,被公认为是云冈石窟的代表之作。以往,我一直误认它就是云冈石窟中最大的佛像,就好像是龙门石窟中的卢舍那大佛一样,然而,亲临云冈后才发现,这里的大佛比比皆是,即便是在同时代开凿的“昙曜五窟”中,这尊露天大佛也只能算是老四。
从景区的临时入口,也即“云冈石窟露天大佛”所处位置由西向东行走,“昙曜五窟”一字排开,依次为第20、19、18、17与16洞窟。其中,№19窟的主佛高度达到16.8米,面相方圆,两耳垂肩,著袒右肩式袈裟,是云冈石窟群中的第二大造像。其窟外设东、西两个耳洞,各雕一尊身高8米的倚坐佛像,这种布局方式,在云冈石窟的三世佛造像中,属于绝无仅有。
№18窟的本尊为释迦立像,高15.5米,身披千佛袈裟,右手持衣角举于胸前。东壁上层的众弟子雕像或深目高鼻,面貌苍老;或嘴角上翘,笑容可掬;或双手扪胸,慈容憨态;雕工精湛,令人称绝。
№17窟的北壁为交脚弥勒坐像,高15.6米,它也是云冈石窟中最为高大的交脚佛像,但保存状况极差,双手均断,面目也已模糊不清。石窟西壁雕立佛,东壁雕坐佛,尚保存较好,此三佛亦合称为三世佛。
№16窟的主佛也为释迦立像,高13.5米,面相清秀,身著褒衣博带式佛装,胸前结带下垂。听一位带队来此的导游介绍,当年周总理陪
法国总统来此观光时,曾半开玩笑的以此结带为证,提出西方男人十分喜爱的领带,原本却是中国人发明的。
信步走到№15窟跟前,它已不属“昙曜五窟”,造像风格也完全不同,内中没有大佛,而是将整个壁面、窟顶、门窗以及塔柱的表面,都雕刻了成行、成列的小佛。这种千佛造像的形式,也曾是佛教石窟艺术中非常流行的题材,大乘佛教认为:宇宙在时间上是无限的,但是,大千世界的发展却是有其周期,每一个周期都要经历成、住、坏、空四个阶段,时间大约是128亿年,佛家称之为“大劫”,每一劫中都有千人成佛,过去的庄严劫如此,现在的贤劫如此,未来的星宿劫亦复如此。因此,在真正的佛学理念中,“佛”是成千上万的,并不是一般人耳熟能详的几尊而已。此窟有栅栏封门,游人不得进入,只能站在窟外伸头探脑。不过,该窟的外壁上却有一座大型附龛可就近观赏,内有诸多精美石雕,只是后壁上有三处明显的破洞,那里原本也是三尊佛像,1934年被帝国主义分子盗凿,现陈列在
美国纽约市艺术博物馆中。
继续向东行走,见到依次排列的“五华洞”,也就是№13 ~ №9 洞窟,五华洞造像的共同特点是雕刻细腻,色彩丰富(清代补绘)。其中,第13窟的主佛是交脚弥勒,高约13米,造型非常别致,右臂下雕一力士托扛,既产生了力学作用,又兼具装饰效果。
第12窟洞开三门,前方排列巨大石柱,窟内的佛像都不算太大,但却个个造型精美,色彩华丽,特别是洞窟顶部有一整排手持排箫、琵琶、横笛、束腰鼓等乐器的“伎乐天”,听一位导游介绍说:这是1500年前北魏王朝皇家乐队的真实写照,也是研究我国音乐史的重要资料。这座洞窟还有一间后室,它与前室之间有门洞相连,但因栅栏阻隔,无法靠近,且后室内的光线十分昏暗,什么也看不见。
第11窟为中心塔柱型石窟,窟中央设有方型塔柱,柱体四面开龛造像。然而,与云冈景区中的绝大多数洞窟一样,此窟也有栅栏,将游客阻挡在窟外,只能看到中心柱南侧顶部的弥勒佛坐像及其下方的释迦佛立像。试着伸直手臂,将相机探进窟内,也拍到了一些东、西壁上的情况,只见处处都是五彩缤纷的精美佛雕。
此窟外壁上方有一附属佛龛,内有一尊造像,不知是什么佛?外貌清瘦,是典型的北魏风格,她让我想起2008年曾在
天水麦积山石窟看到的那尊“
东方蒙达丽莎”。
云冈第5、6窟是一组双窟,位于石窟群的中央,这里原本是云冈景区大门的所在位置,现因施工,大门被封闭。这组双窟规模宏大,雕饰富丽堂皇,建造完成于北魏孝文皇帝迁都
洛阳以前不久,是云冈有代表性的石窟,展示了云冈中期造像艺术之精粹。这两座洞窟都允许游人入内观光,每窟又设前、后两室,前室外侧还有高大的木结构四层楼阁,是清初顺治年间所补建。第5窟后室的释迦牟尼佛坐像是云冈石窟群中体形最大的佛像,高达17米,它虽建造于北魏,但外部彩色泥塑却是唐代重装。5、6两窟都有保安,严禁拍照,即使不用闪光灯,也不能通融,不过,我还是设法拍到了一张(没用闪光)窟内局部佛雕造型的照片。
我国有些地方的文保措施实在让人难以理解,例如
河南巩义的永厚陵,散落在田野中的石雕,终年日晒雨淋,但却不准拍照。08年去
兰州炳灵寺也是如此,露天岩壁上的古代佛像,可以让阳光暴晒,但却也是不准拍照。我家XH出差
欧洲,去过
法国罗浮宫,那里的展品却是都可以随意拍摄。
云冈石窟实际上有西、中、东三个石窟群,我刚刚走过的№20至№5窟属于中区,它是整个云冈石窟中的精华,若是旅游团队前来,导游一般只是带领游客走走这一区域,就算是已经来过云冈。我是背包客,一切自己做主,既然来了(而且以后可能也不会再来),还是应该把整个云冈石窟群,从头到尾走个透透。
于是,观毕第5、6窟后,继续向东行,经过一条小山沟,来到云冈东区石窟群。这里有条长长的山崖,但却只是稀疏地分布着4个洞窟,而且,№4窟风化水蚀严重,没啥可看。№3窟史称灵岩寺,开凿于北魏迁都洛阳的前夕,是云冈石窟群中规模最大的洞窟,窟前的立壁高达25米。然而,这座“灵岩寺”却也是整个云冈石窟群中最为空旷的洞窟,其建造工程仅仅完成前、后室南部的窟形、前室上层的弥勒龛以及东、西双塔,其他部分的施工皆因随后之迁都洛阳而嘎然终止,留下未经任何雕琢的空荡窟壁。
唐朝初年,后人又在此窟的后室中补建了三尊孤零零的大佛,它们都面相圆润,肌肉丰满,具有非常典型的唐代风格。其中的主佛为坐像,高约10米,在整个云冈石窟群中,除了20窟的那尊露天大佛外,就算这尊造像是我的最爱,因为№3窟中既无保安管理,又鲜有游人光顾,我可以不受任何干扰地在这尊大佛脚下支起相机,为自己选景、留影。
拍罢照片,继续前行,走到云冈景区的最东端,这里有两座小窟,分别被标为云冈№1与№2窟。这两窟也是开凿于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窟内中央雕造方形塔柱,四面开龛造像,窟顶与内壁上也都布满了石雕与彩绘,只是风化严重,观赏价值较差。
调头向西,返回位于景区临时入口附近的第20窟露天大佛,由此处再向西行,便是云冈景区的西部石窟群。这一窟群包括云冈石窟西部的№21至 №45窟,以及一些未编号的小窟小龛。云冈石窟的中区与东区都是修建于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前,系北魏王朝倾皇家财力之作,所以,一般都是规模庞大,雕饰华丽。西区窟群则是修建于北魏迁都以后,皇家工程已经终止,凿崖开窟均为民间行为。因而,西区窟群的特点是不成组的窟多,中小窟多。其中,只有第39窟比较大,窟中心建有五层塔柱,塔身每面作五间,六柱,柱头上斗拱承托出檐,每层高度皆小于下层,稳重隽秀,是研究我国早期造塔艺术的重要资料。
13:30离开云冈石窟,原本是打算按照来时的原路线逆行,搭乘3-1路公交再转乘4路公交,返回火车站,然而,正在候车时,见到驶来一部小巴,挂牌终点是火车站,以为是有了捷径,于是登上这部“贼车”。在车上听人说到火车站是3元(乘公交需转车一次,车资总计2.5元),但售票员却要我交4元,还说他们是私人经营,就是这个价。更可气的是,此车根本没把我送到火车站,而是离车站还很远就把我赶下车,声称因为人少,不再往前走了。我提出抗议,售票员又说,他们是私人的车,我能拿他怎么样?人生地不熟,下车后正准备打的,遇到一位非常热心的本地人,他带我走了一段路,指点我上了另一路小巴,于是,又破费了2元,才算最终返回火车站。此刻,时间已是15:30,腹内早已空空,寻到一间午后尚在营业的小店,吃了一碗馄饨和一屉小笼包(5.5元),感觉意犹未尽,又买了两碗方便面,带回同铁宾馆。
风风火火地转了大半天,实在是有些疲倦,在宾馆房间内吃了一碗方便面后,又小憩了一会儿。16:45再次出发,还是搭乘4路公交,到四牌楼站下车,再沿大东街向东,步行约百米,就是著名的“九龙壁” ,门票10元/人,60岁以上半价。我国共有三座著名的九龙壁,除大同的这座以外,在
北京的故宫与
北海公园内,还分别各有一座。我对京城中的那两座九龙壁早已非常熟悉,相比之下,大同的这座长达45.5米,几乎是
北京九龙壁长度的两倍,高度也要高出1~4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九龙壁。这座九龙壁修建于明初洪武年间(北京的两座分别修建于清朝康、乾年代),原本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代王朱桂府前的琉璃照壁,距今已有600多年。2001年,大同九龙壁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17:15离开九龙壁,原本的计划是还要前往华严寺与善化寺,后来听说大同市内的景点都是17点以后就不再允许游人进入,因而只得作罢。这两座古寺尤以华严寺最值得一看,但我上午乘车从其门外经过时,见到里面已经变成工地,想到这里,也就不再遗憾,于是,大步流星,前往鼓楼。
鼓楼距九龙壁约300米,位于大南街闹市区的十字路口中央,始建于明朝,清代又屡加修葺,现为大同市的文物保护单位。08年游历河西走廊,曾经观赏过
酒泉与
张掖的鼓楼,此番入晋,又在
临汾见到一座鼓楼,它们都有类似城门的结构,下为高大砖砌基台,上建木构阁楼。大同的这座鼓楼则是风格迥异,它是一座有十字歇山顶的三层楼阁,从上到下都用木柱与回廊环绕,造型颇为别致。
拍了几张照片后,17:30离开鼓楼,还是搭乘4路公交返回火车站。走进附近的一家羊肉馆吃晚餐,要了一斤手抓羊肉(30元),一盘凉拌黄瓜(4元),还有两碗米饭(2元),吃得很饱。历时12天的豫、晋自助行就算到此结束,后面还要参加两场聚会:其中,大学班级游
承德是委托旅行社操办;大学年级的北京聚会也是全部都由别人安排,自己只要跟着走就行了。
本篇文章来源于
神舟国旅大同旅游频道(
http://www.shenzhouguolv.com/datong/)
本文地址:
http://www.shenzhouguolv.com/datong/youji/44623.html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