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市位于枥木县西北部,北与福岛县、西与群马县相接。日光火山群和鬼怒川上流流域及大谷川流域等广阔区域的总面积为1,449.87km2,约占全县面积的四分之一。
日光国立公园为中心的山间地带很大一部分被
日本指定为水源保养及自然环境保护区,担负着保护环境的作用。日光市的地形起伏很大,从海拔200米左右的平坦地区到海拔超过2,000米的山地,各种地形都有,而且气候一年四季变化无穷,是非常适合观光,运动,休息。每年都有大批的游客慕名而来。
日光市气候属于大陆性气候,每年平均气温为12度左右,山间气温在7度左右,夏季比较凉爽,冬季多降至零度以下,气候的差距孕育了美丽的自然景观。
日光市
日光市在2006年3月20日由旧今市市、旧日光市、双藤原町、双足尾町、双栗山村,2市2町1村合并组成。这2市2町1村拥有丰富的自然环境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及丰富的温泉资源等,以得天独厚的条件发展观光业。
从8世纪末胜道上人开辟日光山之后,作为山地信仰的圣地,日光市一直备受崇拜,到了17世纪初期,德川家康在此建造东照宫后,旧今市市作为日光街道、例币使(朝廷每年派遣的向神供奉币帛的敕使)街道、会津西街道连接的驿站町;旧日光市作为2大神社1大寺院的门前町(在神社、寺院的门前附近形成的市区)而不断繁荣发展。旧藤原町在17世纪末开发了鬼怒川温泉、在18世纪初期又开发了川治温泉,从此日光市成为日本屈指可数的温泉疗养地。
此外,同是胜道上人创建的旧足尾町作为青面金刚经讲经会的总寺院,得到了众多善男信女的朝拜,到17世纪初期发现铜矿以后,就作为日本具代表性的铜山一直繁荣昌盛,为日本的近代化建设建立了很大的功绩。
旧栗山村据说是由平家的败逃者建立的村落,除留有平家杉、平家冢等历史遗迹之外,以汤西川、奥鬼怒温泉乡为首,作为温泉疗养地也一直繁荣发展。
日光市的市徽
去各旅游景区观光的路线
川俣温泉
电车 从东北新干线宇都宫站乘坐JR日光线至今市站(35分钟)、乘坐出租车至东武鬼怒川线下今市站(5分钟)、乘坐东武鬼怒川线至新藤原站(30分钟)再乘坐村营巴士至川俣温泉(100分钟)
汽车 东北‧八户青森‧釜石线宇都宫高速公路出入口→(20分钟)日光道(日光宇都宫道路)今市高速公路出入口→(60分钟)川俣温泉
龙王峡
从东武线下今市站换乘会津鬼怒川线大约30分钟,在龙王峡站下车
从东北自动车道宇都宫高速公路出入口进入日光道(日光宇都宫道路),沿着国道121号线往鬼怒川温泉方向约30分钟。
日光的神社和寺院
从JR东武日光站乘坐巴士6分钟在“神桥前”巴士站下车徒步5分钟
日光杉树林荫道
从东武日光在线今市站徒步5分钟
从日光道(日光宇都宫道路)今市IC.5分钟
足尾铜山观光
东武日光站→(东武特快KEGON号 38分钟)枥木站→(JR两毛线 48分钟)桐生站→(渡良濑溪谷铁道 78分钟)渡良濑溪谷铁道通洞站,下车徒步5分钟
从日光道(日光宇都宫道路)清泷高速公路出入口开车45分钟
全世界的遗产
登记为世界遗产的是:二荒山神社、东照宫、轮王寺建筑物及寺内的“日光的神社和寺院”。
除总计103处被指定为国宝和国家重要文化遗产的建筑物之外,还包括建筑物所处的周边自然环境在内的区域。
大部分建筑物都是作为17世纪日本艺术界代表的天才艺术家们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性。
东照宫和大猷院灵廊是近代宗教建筑中采用了被称为“权现结构”建筑方式的代表建筑物。此外,此建筑物群在了解日本古代风格的建筑式样上是一处非常重要的见证。
日光山曾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支撑了江户时代的政治体制,是具有代表性的历史遗迹。而且建筑物群落和周边的自然环境连成一体,是典型的文化景观,也是人类共有的财产,
日光的神社和寺院”简介
作为日光地区山岳信仰的中心,自古就是备受崇拜的神社,特别到了中世纪建造了很多神殿。此
二荒山神社
作为日光地区山岳信仰的中心,自古就是备受崇拜的神社,特别到了中世纪建造了很多神殿。外,到了江户时代由德川幕府新造了正殿和神殿,其中的正殿和神桥等23处建筑被指定为重要文化遗产。
1999年(平成11年)12月2日在
摩洛哥的马拉
喀什举行的第2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日光的神社和寺院”被正式登录为世界遗产。
被登录为世界遗产的“日光的神社和寺院”包括位于日光山内的二荒山神社、东照宫、轮王寺的103处(国宝9处、重要文化遗产94处)“建筑物群”和这些建筑物群周边的“遗迹(文化景观)”。
【世界遗产名】
“日光的神社和寺院”(Shrines and Temples of Nikko)
【所在地】
枥木县日光市
【登录为世界遗产的范围】
由两座神社和一座寺庙(二荒山神社、东照宫、轮王寺)及这些建筑物群周边的遗迹组成,其中包括9处国宝和94处重要文化遗产-总计103处建筑物在内。
登录为世界遗产的面积 50.8ha
缓冲地带的面积 373.2ha
总计424.0ha
“日光的神社和寺院”世界遗产的登录基准
基准(1)
基准设定为“表现出人类具创造性的天才杰作-登录基准之一”。日光的大部分建筑物都是作为17世纪日本艺术界代表的天才艺术家们的作品群。
基准(4)
东照宫的总神社和大猷院灵庙采用了被称为“权现结构”的建筑式样,即建筑物的正殿和前殿及连接正殿和前殿的石间这3个建筑连成一体的建筑结构。此建筑物群成为这之后日本古代建筑式样的重要典范。此外,整个建筑物群与周围的大杉树连成一体,布局精巧,堪称日本具代表性的宗教建筑物群。
基准(6)
“日光的神社和寺院”作为德川将军一家的先祖-德川家康永眠的墓地,历代将军及朝廷派遣的例币使(朝廷历年派遣的向神供奉币帛的敕使)、
朝鲜通信使节都前来参拜。是一处支撑江户时代政治体制、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场所。此外,其周边所处的自然环境与日本把山和森林神化的独特的神道思想密切相关,在文化上起着不可言喻的作用。
洽询
日光市 生涯学习课 电话号码:0288-21-5182
二荒山神社
正殿建于元和5年(1619年),除了在正保2年(1645年)建造各殿堂之际稍有迁移及屋顶重葺、重新油漆及金属装饰部件有所更改之外,轴心部、殿门及门窗隔扇等完全没有后世对其样式进行改动的痕迹。各部分华丽、复杂的色彩、涂饰、雕刻等装饰代表着元和年间创建之初的建筑式样。
前殿建于元和5年(1619年),在正保2年(1645年)正殿迁移之际重建。之后,除了屋顶进行过重葺之外,其他部分完全没有后世对其样式进行改动的痕迹。与正殿不同,既没有彩色花纹也没有雕刻,虽然单一,但是代表着创建之初的建筑式样。
早在室町时代就可以确认有神桥的存在。现在的神桥形状为宽永13年(1636年)所建,沿着左右河岸造有石制桥墩,涂有朱漆。之后,经过几度修理和重新架设。于明治35年(1902年)被洪水冲走,于明治37年(1904年)重建,忠实地再现了原有的样式。
分神社-泷尾神社的正殿据神社内部传记记载建于天长2年(825年),于正保3年(1646年)迁至现在的地方。于正德3年(1713年)重建,在昭和16年(1941年)因树木倒下而全毁,之后,主要材料都采用原来的旧材料进行了修复而得以完全复原。此外,正殿背面装有门扇,可拜作为神体山的女峰山,表示了山岳信仰的一种形式。
分神社-本宫神社的正殿建于
大同3年(808年),据说是在天长4年(827年)和嘉祥3年(850年)迁移而来。之后,从中世纪到近代,在几次火灾和战争中都被烧毁,但每次都得以重建。现在的神殿是在贞享2年(1685年)重新建造而成的。
神舆舍当初是作为东照宫的临时神殿的前殿于元和3年(1617年)建造的,于宽永15年(1638年)和宽永18年(1641年)迁移。共有正面3间和侧面2间房,均采用原色木料,为小型建筑物。是现存唯一的元和年间创建之初的东照宫建筑。
东照宫
正殿‧石间及前殿建于宽永13年(1636年),除了在承应3年(1654年)屋顶进行过重葺以及在元禄3年(1690年)正殿的龟腹石有所更动之外,其他部分完全没有后世对其样式进行改动的痕迹。东照宫的正殿、石间及前殿是以石间连接正殿和前殿的工字型神社建筑式样-“权现结构”的大成之作,成为其后的灵庙建筑及神社建筑的典范。此外,这些建筑物都是由当时的顶级技术人员建造,其雕刻、涂漆、色彩、金属装饰部件等建筑装饰从一开始就采用了优异的技法。
正面及背面唐门建于宽永13年(1636年),除了屋顶进行过重葺之外,其他部分完全没有后世对其样式进行改动的痕迹。正面唐门屋顶四方的屋檐采用唐破风(日本房屋山形墙上的人字板)结构,其地纹雕刻、镶嵌及屋顶的铜制雕刻等,在构造及技巧方面处处可见其优异的技术。
东西透雕围墙建于宽永13年(1636年),除了地基及屋顶建材有所更改之外,其他部分完全没有后世对其样式进行改动的痕迹。围墙从唐门的左右两侧开始向外延伸,围住正殿、石间和前殿,总长160米,柱间为87间。透雕围墙的中央部分设有特别的框格,框格内配有花纹细窄窗格,格窗内施有配上各种花鸟等的雕刻。
日光最著名的建筑-阳明门建于宽永13年(1636年),除了屋顶进行过重新修葺及油漆之外,雕刻及主要装饰性建材都为创建当初的模样。在东照宫建筑群中也是雕刻等建筑装饰最为优异的建筑物。在雕刻方面,把本是建筑结构材料的一部分全盘雕刻、在结构材料的表面施以大规模的雕刻或在护墙板表面施以众多雕刻等。此外,涂漆、色彩、金属装饰部件上所应用的建筑装饰技法根据其表现特性和耐用性而各有不同。
东西回廊建于宽永13年(1636年),在正保4年(1647年)由于受地震的破坏,回廊北侧部分不得不拆毁,除此之外,其他部分完全没有后世对其样式进行改动的痕迹。回廊从阳明门左右各2间房间的矮墙开始向东西延伸,把正殿等从南面、东面和西面围住,总长220米。南侧总计装饰有25处大型雕刻,其内侧竖有圆柱,为四周明柱无墙的房屋。
洗手处建于宽永13年(1636年),除了在江户时代中叶左右,部分结构建材有所更改之外,其他部分完全没有后世对其样式进行改动的痕迹。柱子使用石材,同时从泷尾神社附近开始附设水管,采用逆流虹吸方式引水盘中的水等,采用了当时的最新建筑技术。如今被改为使用铁管的自来水管道。
神厩建于宽永13年(1636年),除了间壁和格窗有所更改之外,其他部分完全没有后世对其样式进行改动的痕迹。神厩是东照宫建筑中唯一的原木建筑,仿照了当时武士府邸中采用书院式结构建造的马厩的式样。是现存大型神厩建筑中唯一的遗存建筑。
五重塔建于庆安3年(1650年),在文化12年(1815年)被烧毁,于文政元年(1818年)重建。此塔的中心柱是从第四层开始往下吊挂,柱子的底部并不立于基石上,而是离开约10cm左右,以使塔的重心始终不离开中心位置,所采用的这种力学上的构造起到了防飓风及地震的作用。
石牌坊建于元和4年(1618年),没有后世对其样式进行改动的痕迹。高9.2米、宽13.2米,由15块石材所建。这座石牌坊在重量分配方面也进行了充分的考虑,柱子采用2根接在一起的方法,同时,把冠木和横木的中间挖空等,在防地震方面采取了一定的措施。
坂下门是通往内神社的进口大门,建于宽永13年(1636年),除了屋顶重葺、重新油漆及金属装饰部件有所更改之外,其他部分完全没有后世对其样式进行改动的痕迹。金属装饰部件采用“七宝烧”等,其卓越的技巧随处可见。
内神社宝塔建于元和8年(1622年),为木结构,于宽永18年(1641年)改为石制结构,后来在地震中倒塌,又于天和3年(1683年)改为现在的铸铜结构。因为宝塔下面葬有德川家康的遗骸,所以,垫石部分设有坡度以防雨水流入,而宝塔的基石及周围的石板接缝处都打有大铁钉和铁楔,再浇铸铅水使其密封等,是一座采用了当时最高技术的建筑。
御旅所正殿在元和6年(1620年)还可以确认其存在,之后,在贞享元年(1684年)烧毁,于贞享2年(1685年)重建。这座建筑是在渡御祭时神轿驾临的产所。渡御祭也被称作百物千人行列,是把德川家康当日迁往日光的情形一直流传至今的重大祭礼。
作为德川家康公的灵庙建于元和3年(1617年)。现在的主要神殿是由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公于宽永13年(1636年)建造而成的。东照宫这座建筑物的完成,可说日本具代表性的神社建筑式样-“权现结构”已经有所大成。此外,雕刻、色彩等建筑装饰也都采用了代表当时最高水平的技术。正殿、石间、前殿、阳明门等8处建筑被指定为国宝,另有34处被指定为重要文化遗产。
轮王寺
以8世纪末日光的开山鼻祖-胜道上人创建的四本龙寺为起源,作为日光山的中心寺院一直香火旺盛,自从承应2年(1653年)第3代将军-德川家光公的灵庙-大猷院在寺内建造以来,备受德川幕府的尊崇。大猷院灵庙正殿、石间、前殿被指定为国宝,另有37处被指定为重要文化遗产。
正殿(三佛堂) (C1)
正殿(三佛堂)据说建于嘉祥元年(848年),现在的正殿是于正保4年(1647年)建造的,根据明治4年(1871年)实施的神佛分离令,于明治12年(1879年)迁移到现在的位置。在建造以后的很长一段岁月里,其部分样式可见有所更改,近年,根据调查所得的资料,除屋顶之外,其他部分皆修复至建造当初的样式,充分再现了江户时代前期的建筑样式。
开山堂 (C4)
开山堂是祭祀日光的开山鼻祖-胜道上人的灵庙,建于享保5年(1720年)左右,为中国式多层方形建筑,整个建筑都上涂紫红朱漆,显示了江户时代中期的建筑样式。堂内安置有地藏菩萨像,每年4月1日都会举行开山会法事。
常行堂 (C5)、法华堂 (C6)
常行堂和法华堂建于平安时代,现在的建筑是于庆安2年(1649年)重建的。日本式的常行堂和中国式的法华堂在走廊处连在一起,也是通往慈眼堂的入口。
常行堂在开口部等一部分地方有所更改,近年,根据调查所得的资料,已经修复成建造当初的样式。
三重塔 (C16)
三重塔在四本龙寺创建之地,于贞享2年(1685年)重建。从第一重到第二重、再到第三重,其递减状况良好,是一座具稳定性的塔,充分显示了江户时代中期的建筑样式。
大猷院灵庙正殿、相间、前殿 (C17)
大猷院灵庙正殿、相间、前殿建于承应2年(1653年),除了在江户时代进行修理之际最后涂层的油漆有所更改之外,其他部分完全没有后世对其样式进行改动的痕迹。大猷院灵庙正殿、相间、前殿虽然与东照宫一样同为“权现结构”建筑,但是相当于东照宫石间的相间的地板高度与前殿的相同,为中殿样式,而正殿的屋顶则采用双层等,在样式上可见与东照宫有所不同。此外,这些建筑物都是由当时的顶级技术人员建造,其雕刻、涂漆、色彩、金属装饰部件等建筑装饰从一开始就采用了优异的技法。
大猷院灵庙唐门 (C18)
大猷院灵庙唐门、夜叉门、皇嘉门与建造大猷院灵庙时一起,于承应2年(1653年)建造,大猷院灵庙唐门为正面唐门,屋顶上的前后屋檐采用中国式山墙人字板结构,精细的地纹雕刻及透雕式金属装饰部件等,足见其在构造、创意和技巧上均采用了优异的技术。
大猷院灵庙夜叉门 (C23)
大猷院灵庙夜叉门为八脚门,屋顶上的前后屋檐采用中国式山墙人字板结构,雕刻以牡丹相统一,柱子一面雕有芝麻壳形等,足见其在构造、创意和技巧上均采用了优异的技术。此外,正面左右之间为红色和蓝色、背面为白色和群青色的彩色夜叉像被安置在其中。
大猷院灵庙皇嘉门 (C32)
大猷院灵庙皇嘉门是位于内院入口的“龙宫建筑”样式的门,下半部墙壁采用密陀涂漆这种特殊技法涂成白色等,足见其在构造、创意和技巧上均采用了优异的技术。
本篇文章来源于
神舟国旅日本旅游频道(
http://www.shenzhouguolv.com/riben/)
本文地址:
http://www.shenzhouguolv.com/riben/jingdian/166102.html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