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10月4日,从万仙山到
山西省吉县,一共400多公里,没想到整整跑了一天。
离开了万仙山,很快就进入了
山西省境内,这里依然是巍巍太行,沿途风景很好。
河南和山西连接的一段路况特别的差,全是大坑小坑,进入山西后路况稍微平整,但山路险峻,坡陡弯急,非常不好走,特别是穿行隧道的时候,里面没有路灯,漆黑一片,一定要减慢速度,否则一不小心就可能撞墙。拉煤的大车特别多,根本就提不起速度。到了
晋城以后,有一小段高速公路,很短,到阳城就结束了。而且这段高速公路其中的一段中间没有隔离带,头一次见到这样的高速公路,真让人提心吊胆。
过了阳城以后,还是不停地上山、下山,景色有点单调,跑了整整一上午,中午12点才到达沁水县。在路边一家饭店吃的石锅鱼,味道还不错。
当天去壶口是来不及了,还是先住下吧。一打听,吉州宾馆标准间600--1200,一般的快捷酒店标准间要300-400。现在正在举办壶口瀑布文化节,所以价格翻了好几番。好在吉县县城不大,就两条主要街道,我们挨个打听,最后终于找到一家家庭旅馆,设施很陈旧,好在价格不高,120一个房间,可以接受,就住下了。
吉县是建在黄土高坡上的一个小县城,到处是黄土,也没什么可看的。晚上出去简单一转,找了家面馆一人吃了一碗面。美女们都吃的刀削面,我要了一份以前没吃过的面,现在忘记叫什么名字了,美女们都说像大虫子,不敢吃。我吃起来味道还不错。
10月5日一早,6点我们就起床了,煮了几碗大碗面做早餐。旅馆老板主动来找我们,说壶口瀑布的门票是91元一张,他带我们进去的话,只要70元一张。另外还有一辆
北京的车,也一起去,说好了7:00出发。
沿吉壶公路前行,40分钟就看到了黄河,还有连接山西与
陕西的黄河大桥。这座桥很有意思,一半是水泥的,一半是钢架的,据说当年两省各建一半。结构不同的两个半边桥能完整地合成一个,尽管比较难看,也算是当地特色了。
进入景区的时候,旅馆老板下去买票,我们等着就行了。进检票口的时候,工作人员连人数都不查。可见这里的旅游市场管理还是比较混乱的。
在停车场停车后,把门票钱交给旅馆老板,转过身来,对面就是宽阔的河滩,没看到瀑布,先听到了隆隆之声。
我的文字水平有限,无法表达所看所感,借用一段尧山壁的散文吧:
“车一停,我们便迫不及待地跳下去,快步走下岩磴,跑过石滩,来到面对瀑布的巨岩边。只见滚滚黄水从高高的崖头跌落下来,挟风带雨,雷霆万钧,溅起的水雾飘散在空中,蒸云弥漫,仿佛从水底冒出滚滚的浓烟。水底悬流激荡,这雾,这云,这烟,全部是黄色,散发着泥土气息,使这瀑布增加了厚重感,更使那吼声如洪钟闷雷,震荡峡谷,气吞山河。
大家聚精会神,不知什么时候云破日出,这瀑布骤然亮起来,闪耀着金属般的光泽。那升腾的水雾因为阳光的折射幻化出道道彩虹,有的从天际插入;有的横卧河上;有的飘忽游移;有的续续断断。
我默立在瀑布面前,被这气势这风彩惊得目瞪口呆,任飞溅的水花淋个痛快。我拜倒在这大自然的杰作脚下,不寒而栗,觉得自己这么渺小,骄骄二气荡然无存。我忽然领悟了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境界,光未然、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灵感,明白了为什么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东渡抗日的将士们要选在这里誓师出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走到高处,观察壶口的构造。黄河从秦晋峡谷来。宽400多米,到这里骤然收缩,仅仅有四五十米,断崖落差40米,河槽真像一把巨壶,将每秒9000立方米的流量收入。就像诗中所说:“源出昆仑衍大流,玉关九转一壶收。”壶口以下的河槽很窄,不过一二十米,水急浪高,槽深流远,当地人称“十里龙槽”,相传是大禹治水的时候用龙身穿凿而成。其实它是凭黄河自身的动力冲刷出来的。龙槽中的河水汹涌澎湃,仿佛一条蜿蜒浮游的黄龙,摇头摆尾,呼啸而去,有一种 “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恢弘气概。”
真的被壶口瀑布折服了,我们从远至近,又从近至远,细细地看了又看。到9:30的时候,游人越来越多了,我们也不虚此行了,回去吧。下一站:洪洞。
本篇文章来源于
神舟国旅临汾旅游频道(
http://www.shenzhouguolv.com/linfen/)
本文地址:
http://www.shenzhouguolv.com/linfen/youji/39838.html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