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苑的大门是以甲骨文中象形字“门”来设计的,显得庄严庞大别具一格。门额苑名由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题字,门框上则是古朴而典雅的仿殷纹饰,门两侧墙上浮雕是殷代环形玉龙缺。
穿过苑门,里面通道全是鸽卵大小的石子铺成,一颗颗浑圆的石子因雨浸润而放射出淡淡的光晕,人踩上去感觉特别的舒服。草坪、垂柳和一些不知名的树,远远看去也是青翠欲滴,这秋雨竟染了春的气息。
博物苑的甲骨文展厅是在原址上挖掘开发的,拾级而下约六七米方到。展厅是“回”字形结构,在“回”字的正中心是一洼浅浅的水泽,十余尾红锦鲤悠然游动。在这古老都城的遗址,因了这锦鲤多了份神秘的灵气。
展厅井然有序,这里本身就是一座王陵,许多出土的甲骨原封末动的用厚玻璃覆盖。透过这玻璃,你能真实的感觉尘封了千年的岁月。甲骨的材料多为龟腹骨和牛胛骨,这些文字采用了“契刻”和“灼刻”两种方法书写。你能很容易的发现两者的不同,契刻文字笔画钢直而灼刻文字则较为圆润且有明显的火灼之痕。
甲骨文碑林位于大殿西侧的南北通道,绿树掩映中,几十块形同甲骨状的石碑矗立道旁,矮的数尺,高者盈丈,布设的错落有致,别具风韵。碑的正面仿镌原片甲骨刻字,背面则是释文。我们浏览了一块有关天气的甲骨文记述,先人的记事刻辞竟也是一份绝妙的书法,字形错落有致古朴潇洒。
刻辞内容相当丰富涉及了当时的天文、历法、征伐、刑狱、农业、 宗教、祭祀、疾病、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关于青铜器的介绍相信许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而且相关的知识在网上随便一搜就有几千条之多,在这我就不做过多的记叙了。但有些东西你是无法撇开不提的,比如世界青铜器之最的司母戊大鼎。
司母戊大鼎原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殷墟博物苑只有仿制的露天陈列在大殿前的广场上。之所以提到它就是因为我这次看到的是真品,密封在一个巨大的陈列箱中,就算隔着层玻璃我也能感觉它的大气雄浑。纹饰精美,在灯光下显出一种冷峻的青铜光泽。观者若堵,大家都被这青铜之王所震撼慑服。这里是不允许拍照的,可能闪光灯对这古老的青铜能产生光化反应吧。
另外我所提到的就是青铜箭镞,小小的箭镞早已锈迹斑斑,毕竟是深埋于地几千年了。原本它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因为在这展厅出土的商朝遗迹中有太多的文化瑰宝。箭镞在当时必是大量生产用于战争的,而且出土的也特别多。但是当讲解员指着一个人的头盖骨让我们看时,大家全被震撼了。锈蚀的箭头深深地嵌入头盖,它后面的箭杆早已腐烂入泥。你可以清晰地看到一道裂纹,闪电一样地布在上面,而这箭头就这样静静地立在头骨上已越千年。战争的残酷早已烟消云散,更多的震撼来自于对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叹服。想想就明白了,在那时候就有了这样锋利的兵器,可以说是无坚不摧了。当时青铜的冶炼和铸造已是高度发达,我们的祖先在商代就创造了青铜文明的巅峰。
妇好墓位于遗址西南,远远地就能看到一尊汉白玉雕像,走近了你能看到妇好手执铜钺威风凛凛的飒爽英姿。妇好是商王武丁众多妻子中的一位,她多次带兵打仗南征北战,为商王朝拓疆开土立下了不世战功。
妇好墓是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随后我们进入墓葬展厅观看了出土的陶器、青铜器、玉器。大铜钺器身呈斧形饰有虎头纹,刃口为弧形,我们专门问过管理人员说是出土的真品。如果不是见实物,无法想象这么巨大的兵器竟是女子所用,因而可以推测妇好力大超群武艺非常人能及。大量的随葬品也说明了妇好生前所拥有的至高地位,我们可以看到殉葬的人骨和狗骨有序的环墓壁排列。墓室正中的下方即为妇好棺木,非常遗憾的是因为地处洹河已被地下水侵蚀破坏,只能看到锈红色的长方形遗迹和它四周留存的早已石化的一堆贝壳。
离泰山回泰安,想直接去安阳,却被告知因为司机请假而取消了班次,岂有此理。取道济南去安阳,下午四点半发车九点半抵。安阳汽车东站漆黑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5000年辉煌历史孕育出多样的民族文化,主要包括:中原文化、燕赵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河套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晋文化、关中文化等等。在众多璀璨
游览河南安阳林州游记(3人)支出合计
这两年经常听见郭亮和云台山的名字,这次终于能够成行,去见识传说中太行山。考虑到端午节云台山,郭亮游人可能很多的因素,把这两个地
按照计划,十月一日早晨早早起床,6:55乘船出岛,开始了2010年国庆假期自驾之旅。同行人员:媳妇、女儿、妹妹、外甥女,四大美女加上我,一共
旅行日志-安阳小住,小住,旅行,日,日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