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
位于舟山辖区内的普陀山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以及安徽九华山统称为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其作为观世音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自古就有“海天佛国”和“南海圣境”的美名。普陀山的宗教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秦朝,四处可见原始道教及仙人炼丹的遗迹。后来由于唐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进而形成了如今普陀山的观音道场,且发展成为汉传佛教的中心,甚至远播东南亚和日、韩等国。这里的寺院不论大小,均供奉观音大士,被俗称为“观音之乡”。如今在每年11月,普陀山都会举办以浓厚的观音文化为基础,以弘扬观音文化、打造文化名山为目标的“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
历史文化
在舟山群岛得西北部,有着距今六千多年的舟山马岙海岛史前文化遗址,当时先民们便是在海边所堆积的99座土墩上创造了神秘灿烂的“海岛河姆渡文化”,这里更有着“东海第一村”的美誉。这些土墩的人造痕迹非常明显,每座土墩大概有四、五百平方米,这些很有可能是海岛先民们为了防止潮水侵袭、野兽攻击抑或用来种植粮食的。后来经过考证,我国的稻谷最早可能就是从这里出发而传到日本的。特别的是,马岙文化遗址的人文、自然景观十分丰富,现今仍留存着古驿道、古客栈、古窑址、古民居、古烽火台等重要的古迹文物,并且先后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到唐、宋、明、清等各朝代的文物多达500余件。
传统舞蹈
舟山的跳蚤舞的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间,并广泛流行于定海、沈家门地区,由于舞姿形似跳蚤而得名。跳骚舞的节目开始并没有人物情节,只是由两位舞者跳跃逗趣,后在1922年时,由定海县白泉乡的教师章孝善把“济公斗火神”的情节编入表演后,便有了人物形象。这种表演形式主要应用于丰收之年所举行迎神会以及每年农历三月十五东岳大帝诞生所举行的庙会。旧时舟山地区的人们最信灶君菩萨,每家每户都会在灶前摆上“灶君堂”。每逢腊月二十三的晚上,灶君菩萨上天“言好事”之时,家家都要“祭灶”。就在这个时候,这种舞就被用作敬神的舞蹈并在灶头前跳,用来期盼新的一年免遭火灾和全家平安,后来当地的人们便称此舞为“跳灶舞”。
传统乐曲
舟山地区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是当地人民生产与生活的根本,舟山锣鼓就是在这种特殊的生产方式以及生活习俗中发展出的一种特别的传统民间艺术。在古时候,舟山锣鼓大都应用于乡里民间的红白喜事、庙会庆典或是渔民祭海等民间活动之中。这种传统的民间音乐形式于1949年以后,由专业的音乐工作者参与及整理后正式定名为“舟山锣鼓”。舟山锣鼓的乐器种类齐全,是并以由十三面锣组成的排锣以及由五面鼓组成的排鼓为主要演奏乐器,其演奏风格非常特殊且音乐色彩丰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曲目包括《舟山锣鼓》、《八仙序》、《渔家乐》、《沙调》、《潮音》等。
一个人的朱家尖――环游浙江(五),一个,个人,五,朱,朱家,朱家尖,浙江,环游,
和亲爱的去嵊泗,亲爱,和亲,
快乐又无聊的舟山行,山,山行,快乐,无,无聊,舟山,行,
徜徉在太平洋的边缘――东极(中),东,中,太平,太平洋,徜徉,边缘,
每年去一次普陀山,是我们同学四人的口头约定,今年是第二次相约成行了。定下的日期也意外地巧合,4月20号农历三月十五,21号是三月十
普陀游记,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