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周漆黑一片,没有一丝风,山城的居民还在梦乡。突然一道耀眼的亮光划破天空,枝形的闪电震撼着东方的山峦。刹时间,石墙上守卫的士兵与山城下的座座祖先的金字塔被照得亮晃晃的。石墙上的人们惊恐地睁大了眼睛,从黑暗中涌出来的团团黑影冲下了山,爬进城来,向兵士们围了上来,就好像来自地狱索命的鬼魅。又是一道贯穿天地的暴闪,山中的金字塔已陷入熊熊大火,金字塔脚下火光与电光之中,一个戴着牛角头盔的武士,绝望地跌倒在祖先们的陵前,他那把因鲜血凝结成了乌黑色的斩马刀断成了两截……
睁开眼睛,烈火金子塔与武士的斩马刀已寻不见半点踪影,火车依然蜿蜒穿行在黑漆漆的夜幕里。这列北上的火车将在天明时分到吉林通化,琳和我在列车的两个角落,各自己沉浸在自己书中的世界,不同的书,主题却只有一个――高句丽。
终于,天亮了。做了一整夜不规则运动的人们纷纷跳下了火车,肆无忌惮的舒展着筋骨。通化对于我这样的过客来说只是一个没有吸引力的中转站,车站前招揽生意的出租车已经为到此一游的人们指明了两个目的地――长白山与集安。荷包羞涩的我们并没有包车的兴趣,还好通化的长途汽车站只在咫尺之遥,我们选择了坐大客去集安。
集安本是个默默无闻的边陲小镇,直到2004的7月,一项“世界文化遗产”的桂冠从天而降砸到了集安的头上。国人无比惊讶,原来在东北山中还有这么个神秘的地方,能与长城、兵马俑齐登世界遗产名单;邻国半岛上的人无比嫉妒,流着口水说,集安是他们祖宗的故乡,怎能成了中国旅游业的一个噱头?集安人只是淡淡地笑了笑,原来“将军坟”是个老国王的陵墓啊,无所谓了。
从通化到集安的汽车要翻过老岭的五女峰,别看老岭不高,但却硬生生在东北大地上隔出了个“塞外小江南”来,集安竟然真有一派山明水静的江南风情。这里的山如南国般的青绿,不似北山多石的突兀风骨,山间流水与小桥,和路边的金灿灿向日葵相得益彰,一般的诗情画意。
东方金字塔
将军坟是公元5世纪初、高句丽第二十代王、长寿王的陵墓,这原本一座王陵为何却被当地人称之为“将军坟”呢?
原来,随着长寿王的高句丽王国迁都平壤,旧都集安在老岭的山脚下沉睡了千年,特别是到了清朝,被划入长白山封禁区的集安几百年隔绝人烟。直到清同治末年,中原大乱,灾民被迫翻越“柳条边”、闯关东来到这里。当采集山货的人们再次见到这座宏伟壮观的陵墓,都误以为是镇守边关的将军之墓,因此称之为“将军坟”,这个名子就这样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中午时候,安排好了吃住等琐事后,琳和我坐上了前往将军坟的1路汽车。路上经过“好太王陵”的土冢,让我大感惊艳,远山如屏,荒草青冢,没有一点矫揉造作的煽情。虽然公交车上标明的终点是“将军坟”,但由于平时的游客不多,所以汽车到了“好太王碑”就踯躅不前了,只好步行。还好路边的民居小院繁花如锦、色彩明艳,让人目不暇接:青竹篱笆墙,错落有致;向日葵颔首含笑,金光灿灿;抽穗的玉米不安份地露出黄澄澄的头;还有那半人来高、明亮娇黄的“扫帚梅”跃出篱笆墙和我们打着招呼,虽然是二十多分钟的路程,却没有半点疲劳的感觉。
传说中将军坟这一次真的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了。只见这座传说中被称为东方的“金字塔”北依龙山,西靠禹山,南临鸭绿江,东面是一马平川、百顷良田,真一脉龙虎之势。走到近前,将军坟差不多相当于四、五层楼房的高度,它的四面都是用精琢的花岗岩石垒砌,底部近于正方型,向上有七级阶梯,由二十几层石条逐层内收构成,这种结构学术上称之为“方坛阶梯石室墓”,也就是我们大家所说的金字塔结构,所以将军坟也被大家尊称为“东方金字塔”。不过,高句丽的金字塔比起古埃及或是中美洲玛雅人的金字塔来略显得有些偷工减料了。底边和四周虽是用巨大的条石垒筑,但中间却填充着大量河卵石,就好像是用巨大花岗岩石为皮、河卵石为馅的“饺子”,整个集安地区的众多“金字塔”都是这种“石头饺子”的构造方法。在岁月的流逝中,这些被当作“饺子馅”河卵石可不是那么安份的,很快外面的和里面的石头在一次次的自然界膨胀与收缩后,让一座座硕大的石头金字塔碎为齑粉。还好高句丽的先人最后想到了一个压制“饺子馅作乱”的好办法,他们找到了镇石。十二块巨大的镇石被高句丽的先民从二十多公里外的老岭上请了下来,三块镇石守一面,四周牢牢地把“长寿王的金字塔”压在了下面。正是于是这十二块巨大镇石很好地抵消了河卵石向外的张力,成就了“将军坟”一千五百多年来的耸立不倒,它充分反映出高句丽人民的聪明和才智。只可惜不知何时,十二镇石中的一块下凡去了人间,让将完美的东方金字塔的一角粉碎坍塌,成了一个千古的遗憾。
“金字塔”的墓室入口在第五级阶梯正中,面向西南方。我和琳顺着北边的木制楼梯进入了将军坟的墓室中。墓室呈一个标准正方体结构,这是高句丽王和王后合葬墓。墓室内有工作人员一遍遍地讲述着高句丽、长寿王与金字塔的故事,琳却有些不以为然,我有点些不解。琳的解释是,“一个逃跑国王,有什么可说的?既然没有勇气拿起刀剑去守护祖先的土地,就用长袍盖住脸流泪吧!”
我也听得一时无语,再看看这墓主人的墓致铭:长寿王高臣琏(413-491年)在位七十八年,所以被尊为长寿王。公元427年,长寿王作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项决定,告别旧都集安,远离了群雄逐鹿的中原,迁都平壤,在当年贫瘠的朝鲜半岛开始了自己新的历史,但远迁的长寿王最后还是选择了埋骨桑梓之地,这是是非非,光耀屈辱,也许只有坟头那几度枯荣的衰草才识得其中滋味。
顺着来时的小路,我们回到好太王碑前。如今的好太王碑已经被用玻璃墙围拢的亭子封闭起来,我们沿着围着石碑转了几圈,也很难从石碑上清晰地读出字句来,好在讲解员熟练地背诵着碑文,为游人一次又一次地讲述着高句丽王国的传说和昨天的故事。碑体为不规则的方柱形,一整块天然的大黑石头,高6米金,四面有字,据说可以辨认的汉字有1590个,文字涉及高句丽的神话和早期的历史。从亭子后面穿过一片树林,就到了我们曾在路上看见的那一垒碎石与黄土――好太王陵。从王陵残留的几块巨石地基来看,此陵的规模本应该在将军坟之上,不想在岁月的磨砺之下,曾经崔嵬的金子塔已碎为齑粉,只留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