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履古寺悟明岩
张春耘
“佛宗道源,山水神秀”。想不到在半年前“十一国庆”期间到过天台,游览过赤城山、国清寺、石梁、华顶等代表景点之后,今年阳春三月我又有幸再次来到了天台―――明岩古寺。所不同的是,上次是自助游,而这一次则是应一位阿姨的佛约。
双休日的周六天气甚好,天上无云但我心如云,游人甚少但我心浮游。下午一点半多,我们一行四人从宁波出发驱车一路疾驶,自天台县城下了高速,直奔西南。按图索骥过平桥、街头两镇进入山区。路虽然曲折,但不时的有岩石或山头给你一个心情的冲动,至今有个象狒狒的巨石给我的印象依然很深。大约经过2个多小时奔波,下午4点多,在穿过一个叫张家桐的村子后,自茶山溪一石桥前向右拐弯,穿过一个山洞,我们就到明岩了。据介绍,明岩与寒岩同在一座寒石山,相背而处,绕行约4公里,是一处两岗夹峙、潜藏山腹、宽40米、深350米幽邃峡谷,传说当年寒山就在这里隐居。现在,已经有1800年历史的古寺也在新的主持释悟贤法师的努力下逐渐地恢复,但只是由于名气与交通的关系一直少有人来。
明岩古寺谷口向东,正对从九遮山而来的茶山溪。按照寺里人所说:明岩左面为“白象”伸鼻戏水.右面“雄狮”伏地守门。但是根据我的反复观察与思索,我觉得狮象所在不应当是目前他们所谓的谷口左右而应当是谷北山面的左右两侧。因为按照他们所说的狮子为谷左北山,实际上其与象更惟妙惟肖,而且为两个:向东的象从谷中迎面而来:大耳如扇,两目确然;而向北则象目点睛,为大象的侧身像,长鼻顺山坡而下,面对溪水从下面山坡中直立而出的白石则是戏水的象鼻口,这决不是什么狗尾巴。而目前谷口的南一侧山坡是无论无何看不出什么白象的。但现在山谷北山的右侧,也就是西山头上所谓的回首神猫,其实就是伏地的“雄狮”。而且在这两延伸的山坡之间的山面上有狭仄的山洞,我看出那里真的恰似修长的观音。“左狮右象中观音”,这才是原本的佛家所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由此“佛门”,我不禁感慨:世间很多事情原本是对的,但是往往经过了历史的淡忘而重新拾起的时候,物虽是但人却非,不是正确的认识了。这原因恐怕就是佛家所说“执着一念”的惘然使之:认为明岩两侧就是谷口两侧,其实“谷外天地大,真相在佛边”。如果断章取义认为明岩只是一个狭仄山谷的概念,那真的就是“以偏盖全”,一谷障目不见山了:明岩是山谷,明岩更是周围山脉的统称。置身于错误的认识,迷惑的不是山石,而是人自己。
明岩古寺的门墙下部分为卵石相垒,上部分为瓦片相叠,寺门上书“明岩古寺”。虽然是新建,但也因为石头、青瓦的关系,也显得非常古朴质拙,颇具历史感,让人感觉庄严。车开进寺庙,里面正在建厢房。寺庙确实不大,但殿堂在整个山谷中错落有致,隐约藏匿,尤其是晚上更感深邃。是巧合也是机缘,我们刚进寺就碰到了本寺的女主持释悟贤法师,是同行阿姨的师傅。悟贤法师慈祥而和蔼,不时的“阿弥陀佛”向来者照应。对于她,我从网上通过查阅也多少了解了一些:她克服了重重阻力压力,取得了全国首例涉及宗教行政案件的胜诉:在为利所趋的景区开发中维护了寺庙的独立,印证了“佛法无边”。看着这位年迈而健朗的老者,我不由心中充满了敬意。当晚上伊来到我的客房说起这件事情,虽然我因为语言的问题不能完全领会她所讲,但是我很明显感觉到了她脸上佛光般的兴奋:这不仅是信仰与历史的胜利,也更是无惧无畏的结果,一切追求在很多时候只有不放弃才能求得圆满。后随其在她修行的山洞中打坐,我更感觉了一种平凡与不平凡的结合。因为我后来知道:其实这里真正的修行者也只有她一个,其他则是居士与香客。这里的一切:包括寺门、大殿、佛像等都是她一点一点努力的结果,这让我很是惊讶一个有坚定信念的普通人的伟大与不凡。
进入寺内谷口区,首先看到的是俯卧在地的眠犬石,不过给我的感觉:此石还是原名“小狮伏地”更好,因为更符合其形象:前部分草木葱然,形成了狮子的棕毛,为狮头;后部分石面裸露勾勒出狮身。当然此石事实上比一个狮子要大多了,但是相对象山自然要小多了,因此也只能称小狮伏地了。改名据传是因为清代礼部侍郎齐召南拟在此处做坟,请示乾隆皇帝,帝曰:“犬在八寸关外,不宜做坟”,以后就转称“眠犬”。对于此,我想这应该是乾隆自私的表现:因为结合明岩古寺前后左右山之势与水之形,其众山环绕,脉象卓然,依临潺潺溪水,而且对面案山独立,我明白此处风水实乃上乘。乾隆把狮子说成犬只不过一种拒绝的推辞而已,不想让民间百姓人家中产生如百兽之王般的人之龙凤,而对帝王有威胁的后代罢了。不过寺内门卫真的是养了一只黄色的狮子狗,很是机灵。听着它的叫声,联想此石,让人不禁莞然一笑。与眠犬石相临的是通海池。水池中有一石笋,原来很深,但现在已经很浅而且干涸,所能看到只是乱草从中的一石突出。海是需要深度的,因此我觉得其现在改叫笋潭确实更名副其实。
谷口北面山崖上是狮子口与合和石。狮子口是一个山洞,里面有一日月井,井很浅,水也很少,但是水却是出名的好,过去地方的老百姓生“热症病”等皆求此水来医,可以降低热度,颇有药用价值,有神水之称。在洞内向外如临窗南望:谷口南线山坡矗立着一尊高高的寒山塔,很是巍峨。看塔下那一段光秃的山坡,我真的不能相信那就是白象吸水所在。狮子洞左上侧山崖上就是颇有意味的“合和石”:石柱高十余米,顶部有二个球状风化物,俗称“和尚背道姑”或“目莲背母”。相对来说,我喜欢有孝义传说的后者胜过有点调侃的前者。此外,由于紧靠着又有一块岩石像和尚,似乎正在作出向上行走回头顾盼的样子,联想到在此隐居的寒山,所以又有人把柱石看作丰干拾得,另一块岩石当作寒山,将这里称作“寒拾二峰”。对于此,我觉得这只是人为的近距离解释;从我远观的角度,我觉得此处似乎用“灵蛇出洞”来描述更好:因为从远处看这是一个更精彩的景象:巨石下左侧有一白石有斑若眼恰似蛇首,如一巨蟒刚从狮子口中脱险从石下而上山,惊起了顶部的“金猫影”,而“合和石”也更象普陀山上听法石中伏石而上的一只灵龟。只是不知它是随蛇而逃,还是要附在石上以图镇压此蛇?这一点我想应当取决于对蛇善或恶的理解。在这三石山下为一石林丛岩,据说寒山诗中“重岩我卜居”就指这里,现在有一亭可让人在此小憩。从一石梁形成的东天门下出来,就可以看见山崖下峭壁上镌刻的“石怪岩明”四个遒劲大字,这是前人对明岩景观的概括与评语。字也可从左到右倒过来读为“明岩怪石”,值得玩味,只是这是谁书写的已经不得知晓了。
顺山路而上,穿越山坡与一块岩石之间、宽度恰好可容一车开进的“八寸关”,就由所谓的“关外”进入“关内”了。据说明岩寺兴旺时,和尚很多,“关内十八房,关外十八房”属于不同派系并以此为界。关内路边不远就是三眼泉。三眼泉其实是山溪流到这里的三眼井,是目前寺院的主要饮水源。水虽不怎么深,但是很清冽,很多香客均在此带水回家。当然这里的水与狮子洞日月井里的泉水比,神秘色彩相对要少。但狮子洞的水非常有限,一天也没有几升的量,而三眼泉上有溪流,可以说取之不竭的。由此看来,不论在哪里,物以稀为贵似乎都是真理。
绕过三眼泉,也就到了山谷内的主要部分,一片相对空旷的平地,山谷的主要景点与庙宇殿堂就都映入眼帘,静待赏析了。南山崖旁就是“螳螂钓蟾”:一石拔地参天,状如圆柱,高40余米,周圆20多米,四面凌空。据说远远望去象直立的螳螂,双钳卷缩。而且更因为以前有一株古藤从峰顶的老树直挂到地上,与匍伏在柱峰下的那块形状如蟾蜍的大岩石连着,故称“螳螂钓蟾”。可惜这根古藤已经在四五十年前被砍掉了,以至于现在虽有铁丝而下,重新种植了新藤缠绕而上,但也让我对于“螳螂钓蟾”的画面很难想象。并且对于此石,我觉得不论是别称“将军岩”,还是“一柱撑云”都不够确切。根据我的观察,这两石组合我觉得叫“灵蟾拜佛”更形象:“立佛说法,有蟾伏地”,岂不是更有佛之境界,也更为人接受吗?当我第二天早晨顺着山坡攀爬到南山顶时,看到柱石端极似佛簪的一簇簇的茅草时,我更觉佛面宛然有理。柱石与南崖相去咫尺,称“一线天”,又名“幽岩”,就是寒山诗里所说的“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所在。从其与山体的界面形状来看,很明显这块独立的柱石应当是久远前从南崖裂断而分开的。沿“螳螂钓蟾”中间向里就是寺庙新建的大雄宝殿,殿顶前后分别写着“佛光普照”与“法lun常转”,内供西方三佛以及诸位菩萨, 即将开光。
走过殿后就到了明岩最精彩的部分,“在此人矗立,环视景不凡。自上而下观,明岩真洞天。”这是我当时的感叹。南山崖中部石壁斑驳有痕,是最闻名遐迩的“五马隐”:第一匹马三只脚已进入岩体,只留下一只脚在壁上,第二匹马头、颈已经钻进岩体,第三匹马头巳进去,身体露在岩外,第四匹马正昂首直追,第五匹马则顾盼生姿。相传唐先天年间(712-713),闾丘胤赴任台州刺史,了解当地有何贤人。丰干说:“你到任后别忘了拜谒文殊菩萨。”后来闾丘胤到国清寺找到寒山,寒山笑着对拾得说,“丰干饶舌!丰干饶舌!”掉头就走。闾丘胤率领五名亲兵飞骑追赶,追到这里,寒山破壁而入。五马穷追不舍,人从马上惊坠,马嘶叫着追进石壁,石壁“砰”一声合拢来,夹着五匹马而留下了痕迹。传说当然属于杜撰与历史的附加,但令人叫绝的是其神韵的惟妙惟肖。虽然属于岩纹水痕物理使然,但是绝对的如出自徐悲鸿大师的神来之笔。这自然的天成,让你不得不佩服宇宙的神功。我心动不已,反复揣摩中,我忽的又发现,这部分岩面其实更隐藏着一个弥勒佛和尚:头在崖下,虽然脸面因山的压力显得偏而略歪,但其敦厚富态、鼻高唇厚、肥头大耳的脸部依然笑容可掬,而五马所在则恰好勾勒、点缀出了其肩、腿等肢位以及身上的褴褛衣衫,给人感觉那是一位法力无边、身材魁梧的大师一边在支撑着上面的山体,一边在扬手阔步轻松而行,所有的重负对于他来说歪一下脑袋就够了。在五马石壁,也是佛像的右上方因为植物与岩壁的分布也形成了一个很勇猛的武将托塔天王像。尤其在夜幕初上的时候,那塔你可以看得更清楚。将托塔天王像与躲于其下的和尚组合,我觉得又形成了一处在山谷中天神追赶和尚的场景。从表情上看,武将的盛气凌人与和尚的躲避不争两相对照,倒也真的验证了那句寒山与拾得的问答:“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轻我,笑我,贱我。如何处置乎? 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这也是大肚弥勒佛的一贯大度所意。由此及彼,“托塔天王“影象的出现,让我觉得明岩所传说的“将军岩”也许就不是“螳螂钓蟾”巨石的别称,而应当指的是此处岩面。联想到此前我对于谷口狮象所指的疑问与认识分歧,我再一次感觉到时光流逝对于世间理解的改变:一件事物的认识可能还存在,但是认识的正确与否可能真的变了――――虽然很多可能是走向真理,但也有很多确实是在错误中传承。一个名称尚且如此,那么历史长河中又会有多少“假做真时真亦假”的事件呀?
山谷的西面,也是明岩山谷的尽端面绝壁千仞,岩顶“明岩瀑布”潺潺而出,冬夏不竭,俗称“老龙喷水”。但是我实在看不出其龙的样子,因为实在是很纤细,只是感觉其若一条自山巅随风飘落的白绸缎。当站立其下,抬头仰望,我突然觉得这是一个天然高悬的淋浴喷头,当然此淋浴非一般人所能享受,估计应当是神仙与佛。让我不可想象的是:虽然现在已经是江南阳春三月,但是在水滴散落处的草木松枝之上却还冰屑丛丛,晶莹玉洁,洁白璀璨,形成了面积不大的一处枝挂冰凌的现象,令人寒意油然而生,好一个避暑胜地与清凉世界。我推测这是由于瀑布自上而下,水因重力四散,成雾水蒸发吸热致冷的结果。瀑布的右侧,也就是西面山崖的主立面,虽然资料中没有什么介绍,但是这里给我的视觉感受却极为至深:整个立面上如泼墨般写意出了一个巨大而健壮的马腿,蹄脚劲然若奔;瀑布下山体因水润所形成的深色绵延恰似自马背直垂而下的黑色马尾,两者结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马尾部,而整个山崖面中间光滑的部分就是马身子,直奔山里西向而去。好一个“神马见尾不见首”,我认为此处就是“白马上西天”。而不是资料所说位于北崖原大雄宝殿的月光洞上面,虽然其上有一更为光滑与曲美的黄白岩面,依稀有马尾的飘逸,但我觉得那更象是“白狸捕鼠”所在:其顶端的一点不正是点睛之笔吗?其弯曲不正是白狸拖尾凌捕而下吗?而中部的乱石不正是那只惊恐失措的老鼠吗?数次的按图索骥与我实际感觉的不符,让我觉得原来的资料很多都错了。我只有质疑与思考,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因此,对于一个地方的介绍一定要实地考证,而且要全面的分析,不应当断章取义,否则只能以讹传讹,陷入误区让后人疑惑。就这个景点而言,我想:其他人首先肯定是把初
云履古寺悟明岩,云,古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