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茶究竟具体流传了多少年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从小到大,都没断过工夫茶的影子。也许那就是潮汕人的传承。现在很多人在讲究“茶道”,讲究泡茶的种种步骤,有时候觉得那纯粹是商业的操作。工夫茶的“工夫”并不只局限于沏茶的过程,更多的其实还在于喝的过程,所谓的“品茶”。“品茶”、“饮酒”、“喝水”,其实从动宾搭配就可以体会不同的“工夫”了。有人经过所谓"调查研究"然后说,潮汕人喝工夫茶,又浓又烫,烫坏肠道,引起溃疡、炎症、癌变!实际上那是一种不懂地方风俗的片面之辞。工夫茶讲究水温,最合适的温度是“蟹眼”水,就是水罐子底下刚往上冒小气泡的时候,那时的水是还没有沸腾的,温度一般是90度左右,这个温度的水倒到茶钵里,停留10-15秒以后再巡回倒进茶杯,大概是1分钟左右,这个时间茶水的温度已经因为广口杯的蒸发作用而下降了。
潮汕人讲究礼节,茶冲好了并不是抢着喝,而是让着喝的。先邀请客人、再邀请长辈,一番谦让之后才会有人端起小口盅,这个时间一般是1-3分钟,开口薄壁小盅,两三分钟的时间,茶水的温度已经散发出去,不再烫口,已经是温茶了。喝茶有很多讲究,不记得说法了,只记得长辈们那时候教导过,一杯茶分三口:先浅抿一点,测温度、感茶香;再长气吸,茶水下喉、茶香留颊;最后杯底的一点残渣多数是倒回茶盘不要了,好象有那么一点“有余”的意头。潮汕地区上有句俗话“茶三酒四”,说的是喝茶要有三个人,喝酒要有四个人。所以地道的工夫茶永远只摆三个茶杯。即便是家里来了亲戚朋友,10几20口人,也用三个杯子,大家都喝那三个杯子。所以从辈分、亲疏等各种关系进行排序后,一个人喝第一杯茶到第二杯茶是要间隔很长时间的。即使家里就3口人的时候,喝完第一杯以后,要等三个杯子摆齐了,再进行洗杯、温杯、泡茶等程序,喝第二杯起码也要等好几分钟。某教授的论文说潮汕人喝茶“一杯接一杯,不停地反复烫伤肠道”,那潮汕人到现在还能有几千万人存活啊?工夫茶可不是大壶茶,可以随倒随有、源源不断。现在去潮汕地区,在城市里会看到大套的茶盘,可能是有很多茶盅,但是如果到乡村里,仍旧是三个沾满茶渣的看似脏兮兮的小白瓷杯。工夫茶不久泡、不隔夜、不凉喝。其实更多是符合了科学上的研究的。
茶水泡久了,有益成分就破坏了,放凉了以后还会产生有害物质。我相信祖先是不懂这些道理的,那时候没有仪器可以分析那么多的化学成分,但是祖先们确很好地把握了一种养生之道。最为可笑的是“浓茶”的说法。茶由于品种的不同和发酵程度的不同,会有不同的色泽。比如
普洱,生茶的茶汤是浅黄绿色的,而熟茶的茶汤是深棕色的,可它们都是
普洱茶。潮汕地区工夫茶比较普遍分为两类,一个是茶色清淡的铁观音类,一个是汤色浓郁的凤凰茶。凤凰茶外销不多,茶色浓,味道涩,外乡人喝了如汤药;铁观音伴随
台湾茶的热卖,世界闻名。所以,所谓“浓茶”,真是无知之谈。古语所说的“窥一斑见全豹”也许就指的那样一种人。实际上,玻璃杯里久泡的绿茶远比工夫茶要浓得多,只不过绿茶的颜色浅淡,视觉上没有那种心理感觉而已。咱也不是什么茶道高手,只不过生在那、长在那,一方水土,喝了30年的工夫茶而已。
本篇文章来源于
神舟国旅汕头旅游频道(
http://www.shenzhouguolv.com/shantou/)
本文地址:
http://www.shenzhouguolv.com/shantou/youji/37268.html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