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种观点被达芬奇、罗丹等艺术巨匠们推崇与认可。中铁十八局集团一公司修建于株(州)六(盘水)铁路复线DK203+700―DK215+200里程处7.5公里的工程项目,从实用与美学的角度,延伸和张扬了建筑学的空间理论,再次阐明了这种观点的无比正确性。
中铁十八局集团一公司在株六铁路复线会战中,依据外在的山体自然走势,充分发掘气韵生动内在美而修建的隧道、大桥、高路堑挡墙等工程项目,其超凡脱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跨越了传统工艺美术空间。特别是在封闭线路走向软弱堆积体的混凝土、砌筑料石表面进行艺术美化装饰时,那颇具功力圆转流畅的刀法,使质地坚韧的石质更显纹理细腻,雕刻线条无论是粗犷豪放,亦或是柔美俊逸,都显现出了行云流水般的艺术效果,为远离尘嚣,常年云雾缭绕,犹如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自然景观,增添了无穷动感神韵,在建筑领域和工艺美术的百花园中,映射出夺目的异彩。
株六复线DK203+700―DK215+200这段7.5公里的施工线路,正处于乌蒙山区壁刃千丈乱云飞渡,峰峦叠障直指苍穹之地,为历代苗王抗击外族入侵而修建的险要栈道和据险拒敌的天然屏障。尽管设计院在勘测设计过程中,作了高精度的航测和多点定位的实地测量,按照科学合理,经济实用,优中选优的方案确定铁路复线走向,但神仙也犯愁的险要地理特征,还是为施工设置了一道道需要用脑汁去洗濯的科技难题。
在这段险要位置担负开凿任务的中铁十八局集团一公司,是一支从抗美援朝战争硝烟中走来,有着光荣历史,集体转业后依靠先进的经营理念和雄厚的人才、技术设备等资源闯出一番市场,在全国建筑市场上享有赫赫盛名的英雄队伍,他们拉开施工战幕后,在牢牢焊住本施工辖区内工程质量的同时,全力追求思维空间嬗变的建筑文化品位,激活了冷色调子建筑物的艺术生命力,塑造出了一个时代的建筑精品。
进入施工阶段后,在部队服役期间担纲师级文工团首席单簧管演奏者的赵恒才指挥长,把自己独特的艺术思维细胞,植入施工辖区内的各个分项工程之中,成功地将7.5公里依据设计构筑的隧道、桥梁、涵渠、路基挡墙及延伸的天沟、护坡工程,链接成一组旋律优美的大型交响曲,为在风驰电掣般的列车上掠景的乘客,带来风景此地最壮美的视觉冲击效应;而植入慕名前来观瞻取经者心田之中的,既有对采用高科手段对不同分项工程实施不同工艺美化,呈现不同艺术效果感到不可思议,又有对跨山跨水的建筑精品工程与自然景观溶为一体,镂刻痕迹似乎专为弥补自然景观瑕疵的精湛技艺感到深深的叹服!
置身于全长300余米,垂直纵深高度将近50米,两壁形成夹峙的莫家地高路堑大挡墙中,仿佛有种深临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之感。那罩住裸露山体,防止雨水冲刷造成滑坡的块块片石,以及整体的镶砌水准,无不闪烁出建筑艺术的智慧灵光,令人叹为观止。
墙体与葱郁墨绿的原始植被连接“对话”处的压条处理,在选材上由于注重了色泽由深入浅,逐渐淡化的构思效果,因此,不论是从近处直视,还是从远方眺望,人工犁痕与山体自然植被的“缝合”,都显得天衣无缝,看不出丝毫的“对接硬伤”。在片石与片石之间的镶嵌咬合处理,力求传统建筑工艺榫眼对接的勾心斗角,受力合理、均衡。但在石块的裸露部位,却用砂轮机打磨成椭圆形状的“土豆块”,并按大格局协调统一,小区位寻求变化的施工指导思想,用掺拌有深重色素的水泥浆勾缝时,勾抹成一头大一头小的“鸡爪缝”和“竹叶缝”,与根据设计线路走向圆弧曲线、缓和曲线等不同线段对视觉美感有着不同要求,把条石表面錾成90度直线、45度斜线,俗名分别称作“一柱香”、“斜风飘”的底部裙墙砌筑形式,高低呼应,互为风景。
莫家地一号隧道进口为混凝土预制块的代表作,洞顶部位的端墙为顺条丁字块结构,彩色卵石磨平后着透明固色感光剂,显得浑圆华丽,雨花石观感极强。呈八字形支撑状的隧道翼墙,同样为混凝土预制块镶砌,但在浇灌凝固后采用非常考究的彩色卵石切边工艺进行切割,使得色泽鲜艳、完整的颗颗彩色雨花石,被利刃割成两半,这样一来,映入眼帘的动感画面,则是一支支活蹦乱跳的“梅花鹿”;出口段洞口的建筑工艺,功夫全在混凝土预制块的制作上。浇灌时精测出等距离周边线,再用天然的金黄色细卵石镶边打底,待预制块完全凝固后,用特制錾子打磨成较小角度的斜边,中间面层则涂银白色素粉,形成“金包银”的特殊色调结构,显得文雅、秀气、清新活泼。
莫家地二号隧道进口洞门的美化工艺,采用精选青黄两色料石插花结构砌筑,并根据洞门各部位不同结构特征,将端墙石面凿成闪光纹的“太阳石”,如果只透视一块料石的局部錾痕,仿佛如日中天的大太阳精光四射。内侧拱墙则修凿呈麻布面,顶端帽石为红色卵石镶嵌加装饰垛。通过这一有针对性的特殊造型处理,整个洞门的整体装饰效果,恰如数只遥接天露的巨蟒在蠕动;改为一丁一顺预制块墙体结构的隧道出口,则是通过无数次试验,得出混凝土初凝至终凝的最佳时机,适时精选精莹剔透的砂砾子楔入预制块外露部位,再用玻璃钢固色剂、冷热伸缩剂、聚氨脂等新型建筑材料罩面,使整个洞门墙面显现出古朴凝重的建筑风格。
如若说全长165米的莫家地一号及全长469米的莫家地二号隧道,其洞门造型艺术属于小家碧玉风格的话,被隧道工程专家、株六复线建设指挥部总工程师赖有培称之为“巴黎凯旋门”,雄踞全长2147米的新三家寨隧道两端的洞门,便为大气雄发的摩登流派时尚典范之作。
横卧于隧道底部的花岗岩,还真把专家们给唬了一跳!因为根据材质和体积便可算出超常重量的花岗岩,绝非一般的起重工具所能为,就算数台大吨位的起吊设备合力作业,能挪动庞大的花岗岩,但极其险要的地形,就算神仙来了也无法找到起吊设备的“安身之处”。其实,放置于底部承载整个隧道洞门重量的这一“庞然大物”,并非真正的花岗岩,而是工程总指挥长赵恒才的得意之作。
为了使由混凝土浇灌出来的“花岗岩”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赵恒才和工程技术人员以及有经验的装饰艺术创作人员,光为外圈厚度仅为25厘米的仿花岗岩混凝土着色配方,便搞了10几个才成功。进入实作阶段,为求得由内外隔模同时灌注的混凝土强度达标,他们在使用工具对中心混凝土实施强震的同时,对外隔模25厘米的仿花岗岩混凝土拆除中间隔板的时间进行精确计算,在整体终凝前进行混凝土的塌落度大面积震捣,使原本分离的内外混凝土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既使混凝土的整体强度得到了保证,又使初凝的25厘米“外墙”,具有足够的阻隔强度,阻挡住了“外色”入侵,确保了“花岗岩”的成色。
在90度的洞门直墙和180度的马蹄形半圆拱顶砌筑时,他们除了对精挑细选的酱赭色石料边沿进行打磨,勾勒出痕迹整齐的咬合线条外,对每一块石料外露部位,凿成凹凸不平的“蜂包”进行镶砌,使隧道洞门正面形成了大平面整体平衡,孤立的蜂包石局部起伏变化这样一种镶嵌格局,与分台阶式嵌入山体的隧道顶部,构成了古朴典雅的欧式城堡建筑风格,成为800多公里长的株六复线全线隧道工程的集大成代表作,为雾岚飞絮,溪流淙淙的群山,为早已暗淡了刀光剑影,空留折戟沉沙任后人凭吊的古栈道,留下了一座能够跨越时空,用智慧和心血精心洗烁出来的建筑艺术精品。
依形夺势 画龙点睛――株六复线建筑文化走笔,依,复线,建筑,文化,点睛,画龙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