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梵净山的向往由来已久了。第一次听到梵净山这个名字是在一档广播节目里,主持人描述的梵净山的美让我心动不已。主持人描述的是4月份的梵净山,漫山遍野开满杜鹃花的时节,但是那个时间对于我来讲显然是不可能的。后来又从电视上真正看到了梵净山,就更让我下决心一定要去一次。爬山对于生活在
北京的我并不陌生,但是南方的山确对我有更深的吸引力,因为我更喜欢大山里丰富的植被和充沛的水源。
今年十一假期决定要圆我自己的梦,去一次梵净山。很早就开始在各个网站上做功课,最后考虑到身体因素、时间因素和要看的景点决定从印江上山江口下山。梵净山的美景不是能用语言简单描述的,是需要真正身临其境的去体会。我只简单的把我的行程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我们是10月3日早上8点多的飞机飞
贵阳,大概12点到。出机场后有大巴,但是我功课作的不好,不知道大巴的停靠点,所以就直接打车去酒店了。打车不打表,要60元,这个应该是贵了,我看网上写是要50就可以,而且我们走的时候打车就是50元。这是在
贵州这几天唯一遇到的一个比较奸诈的人,其余几天无论是各行各业的人都还是比较朴实的。到酒店放下行李,然后出门买明天的火车票,顺便找吃的。离酒店不远就有一个火车票代理点,买了第二天
贵阳到玉屏的火车票,t88次早上8点发车,下午1点左右到。回贵阳的火车只有玉屏始发到贵阳的火车有座位了,老式的绿皮车,每站都停,很让人崩溃。买完车票我们拿出地图看,发现离黔灵山公园不远了,所以决定先去公园逛逛。快到公园的时候发现了小吃一条街,很多卖丝娃娃和烤肉的店。我们两个花了19元吃个肚歪。继续往公园走,正好消化一下。公园门票也是很便宜,5元。唯一的遗憾就是公园人太多了。从公园出来后先回酒店休息了一下,晚上找了家特色店吃的酸汤鱼,非常好吃。为了后面几天的行程我们没有太累,甲秀楼也只是远远的望了一眼就回酒店了。
第二天的行程几乎都是在车上度过的。早上8点的火车,中午12点多到玉屏。出站不远就是汽车站,本来是有直接到印江的大巴的,但是我们要把大的行李先放到
铜仁的酒店,所以就坐了到
铜仁的大巴车。开大巴的司机非常疯狂,大概一个小时不到就到了铜仁。把行李存到酒店后又坐上铜仁到印江的大巴,这次时间就比较久了,大概要4个小时。好在沿途的风光很美也就不会觉得无聊。快到印江的时候前面发生了车祸,车都走不了了。好在处理的比较快,只耽误了二十多分钟。到印江县城已经6点多了。从县城到梵净山脚下的护国寺还要有50公里左右,山路有塌方的地方,非常难走。我们从县城里打了一辆出租车,司机很实诚,说白天车费100元,晚上再给加20元。路上比想象的还要难走,有很多塌方的地方,都是刚刚抢修好的,从山上下来的车也很多,因为路窄错车的时候比较艰难。8点多才到我们预定的金龙宾馆,最后我们给了司机150元。再说一下金龙宾馆,这家宾馆在携程等大的网站上是定不到的,我是在印江政府办的网站上发现的电话,打过去预定的。宾馆离梵净山大门很近,走过去也就十几分钟。宾馆里的人都很好,我怕到的晚没有晚饭了就提前给打电话,他们说没问题,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给做。吃饭的时候我们的确是最后一桌了。宾馆的条件比较一般,不过想想在那种地方已经算不错了。从早上7点一直折腾到晚上9点才终于快到我一心向往的地方了。
第三天就是爬山了,开始从印江上山的时候人比较少,直到到金顶人就渐渐多起来。最后是人越来越多,想上到金顶上面要排很长的队伍。沿途的美景就不一一累述了,身临其境才能去体会。因为看到人多,我们1点多就开始排下山的索道,索道还比较快,但是下了索道以后还要有小巴把大家送到山门。索道到山门据说有10公里的路程。山门外的停车场有直达铜仁的空调大巴车,如果赶不上可以坐到江口县城的车然后再倒到铜仁的车。我们坐了直达铜仁的车,5点多到了铜仁。
在看美景的同时也看到一些不足。首先是管理上的混乱,山上的路牌标志不清,垃圾桶设置比较少,人多的时候没有有效的调度车辆。还有就是游人的不文明行为,最严重的就是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和吸烟。这么美的地方,非常圣洁不忍去践踏的地方,却被人随意的去破坏,真是让人很心疼。与其这样胡乱无章的开发还不如不开发。
第四天也是在车上和飞机上度过的一天。早上退房以后到汽车站坐到玉屏的大巴车,因为开车时间并不准,差点让我们赶不上火车。在这里提醒大家,如果着急到玉屏完全可以坐小车,都是桑塔纳,在车站外就有,估计如果着急的话应该可以包车。回到
北京的家已经将近12点了。
总结这四天的行程,几乎一多半的时间是在火车、汽车、飞机上度过的。到
贵州旅游不方便的就是交通了。如果可能,自驾其实是个不错的选择。贵州,我还会再来。
本篇文章来源于
神舟国旅贵阳旅游频道(
http://www.shenzhouguolv.com/guiyang/)
本文地址:
http://www.shenzhouguolv.com/guiyang/gonglue/32949.html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出处